【印聯傳媒網訊】就在滴滴和快的合并的時候,很多人表示了失望,以后沒有免費專車可以做了,都合并了,誰還舍得燒錢請全國人民免費坐車呢?可是,互聯網免費模式,羊毛出在豬身上,已經是鐵律,它不想燒也會有人來逼它繼續燒。這不,易到馬上就出來將了滴滴快的一軍。

上周,易到用車宣布從5月21日起,在全國推出免費搭車的活動,0元起步,0元/公里,0元/分鐘,并且服務車型不限。是不是很瘋狂?更瘋狂的還在后面呢。三天之后,滴滴快的宣布從5月25日凌晨開始,在全國11各城市推出“免費快車”活動,這11個城市的用戶每周一都可以全天免費乘坐滴滴快的專車服務。
這簡直再一次上演了滴滴和快的在合并前的瘋狂燒錢大戰,樂的是用戶,哭的是誰呢?哦,不,應該說會燒死誰呢?
對于免費的戰火,對于平臺來說,并不在乎投入多少,雖然雙方喊出的口號都是數十億的級別,但是對于用戶來說這是一次改變出行習慣的升級。在中國互聯網歷程中,免費屢試不爽,從軟件到硬件到服務升級,其實是展示出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升級。
如果過去1.0到2.0仍然停留在軟件和硬件,3.0時代,服務升級才是這一代互聯網公司需要解構的目的。免費的目的,于用戶是服務體驗提升,于平臺加深用戶習慣,此外商業述求,平臺要講專車高調入市!
從滴滴快的在出租車領域進行高額免費的補貼戰開始,圍繞著出行的免費,我們的根深蒂固的交通出行產業變革漸現,行業的基因進行更新換代。另外,隨著以專車服務以及快車、搭車、順風車服務的到來,平臺由高頻服務向中低頻服務拓展,拓展之外將是是產業服務的加速升級。
對于中國老百姓來說,受夠了出租車行業一成不變的體驗,甚至更多用戶對于出租車出行已經無力吐槽,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革,體驗經濟時代到來,什么是用戶需要的,什么是服務本身所要體現的,專車和快車在同一時間上滿足了用戶出行最本質的需求。
這個需求就是——尊重,大眾出行不單是便捷,更是一種服務的尊重。中國老百姓過去幾年一直忍受著傳統出租車的“虐待”,機場打車排長隊、高峰時間打不著車、出租司機挑活、拒載等等。然而,打車軟件的按需分配改革了這樣的局面。同時也遭到了地方利益集團的反撲。
就在各地出租車勢力的反抗聲中,我們依然可以欣喜地看到,各地政府對于出租車、專車等法律規范的政策法規治理條例的松動。
對于這一切,估計很多出租車行業的從業者也非常苦惱,他們只是提供服務的個人,而服務的收益大量被有些公司機構奪取,其中以北京為例,單班司機每月分子錢達5000多,雙班司機每月更是高達10000多元,而任何政策的變化,油價因素上漲,成本增加最后司機和乘客成為不合理的費用的承擔著。
雖然專車等各種服務出現短時間內容沖擊了一部分公司,但是對于出租車行業的“潛規則”依然無法產生沖擊,而在這個時間點,平臺推出免費的策略,意圖很明顯就是免費讓用戶來選擇,通過用戶用腳投票的來刺激產業的變革。
在此基礎上,免費的做法就理所當然了,因為對于平臺而言,免費促進的不是消費本身,而是體驗的規模化和數據化,只有這兩方面同時間的迸發,才能在出行體驗時代產生質變。
產業的質變,必然需要企業在這中間充當最主要的潤滑劑和催化劑,出行行業的變革只有短短的時間,因為最長的易到創業至今才5年不到,滴滴快的更短3年不到,其他的規模有限,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互聯網可以如此快速引導變革!
有投資人表示,中國的互聯網進入一個高速迸發的階段,對于資本而言看待任何項目如果可以通過資本的手段加速其從0-10完成升級,必然會毫不猶豫的投入,而且這樣的方式會屢試不爽。
滴滴快的和易到必然是資本的寵兒,雙方都獲得了數十億規模的資本支持,對于投資人來說,早已做好的產業變革的準備,可以看到中國13億人出行需求的迫切性。
中國的出行可以說是光速的發展,從高鐵的建設,到機場不斷的擴容,還有星羅棋布的高速公路等基礎出行建設,大眾的出行升級急需完成。
免費是最好的升級手段,而這場戰役誰落后,誰就會被甩掉。免費是滴滴快的和易到們輸不起的戰役。
如果能夠通過幾個平臺投入的幾十億促成中國人民的出行服務升級,對于這樣的平臺必須點贊。
想象一下,對于出行的產業來說,出租車的運營模式已經存在了多久了?而專車才出現多久?現在只是在金錢上進行變革,對于產業來說這個需求完全不夠。此前有數據稱,全國每天出行的需求高達5000多萬次,而目前全國出租車數量才200萬,滴滴快的合并之后覆蓋了約70%的活躍司機就是135萬多,但是依然有龐大的用戶需求需要滿足,那么專車是最好的滿足。
從滴滴得到的數據稱,目前滴滴快的峰值的訂單數是600萬單,而易到雖然沒有公布具體的訂單數,但是這個規模肯定是百萬以上的量級。另外易到在出行行業此前與海爾聯合成立的海易出行規模達80億人民幣。
兩家公司目的非常明確,就是通過巨額的資本投入來說滿足未來產業升級下數千萬的用戶出行需求。
如今,免費的戰火已經打響,我們可以預期到,滴滴快的、易到之后還有更多的玩家要進入。無論他們之間如何火拼,最終受益者都會是用戶,最終大火燒向的地方一定是那個陳舊的系統。
責任編輯:魏盼盼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