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移動生態”這四個關鍵詞近幾年來就一直在網絡上充斥著,尤其是在大家目睹了微信的逆天生長后,“移動生態”仿佛和“互聯網思維”“移動互聯網船票”一樣成為了媒體人廣告人口中的標配詞組,那到底何為生態?

把一條魚放在魚缸里和湖泊里,我相信它的成活率和成長率是完全不同的,若把魚缸比作家庭,那湖泊就是社會,當社會效應初顯的時候,往往就是大魚成長的關鍵期;大眾點評、嘀嘀打車、91無線等品牌在發展遇到瓶頸的時候紛紛被BAT收購從而獲得新生,說白了這就是一條魚從魚缸到湖泊的蛻變過程,而想讓湖泊的生態鏈達到最佳,就需要進行“人工干預”,也就是移動互聯網的生態構建和布局。
移動生態構建對BAT的意義
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里,互聯網圈創業的成功只需要考慮一個問題:“騰訊”,看似無厘頭但并非無道理,從2012年至今,BAT巨頭們都在以收購或注資的方式來拓展新業務領域,對創業者來說是又喜又悲,萬一新開發的垂直化業務引得騰訊競爭,則會死的很慘,若是能背靠BAT得到注入甚至收購,則是不錯的營收和退出方式,而對BAT來說,并購只是打造生態鏈的一部分,或可以只能說是“占位”。
馬云2014年的“購物清單”有高德地圖、陌陌、微博、虎嗅、美團、恒大、快的打車等約32個品牌,仔細看看這些投資其實都是圍繞信息流,支付流和物流這三個流編織的網而展開,蜻蜓點水,貌似哪個投資都沒有深入進去,像美團、高德到目前為止都在獨立運營;而百度無論是去哪兒網、愛奇藝還是巨資收購的91無線都是圍繞流量策略展開,不是控股就是全資收購,野心非常大;騰訊的大手筆則不用多說;但是收購的再多也不如自家產品好用,生態圈的構建也不是僅靠收購和注資就能替代的,外來物種畢竟還是會水土不服的,這一點BAT的老大們都一清二楚。
所以打造生態還是得依靠自己的用戶和產品來搞跨界、搞聯動。說實話,阿里的產品除了淘寶和支付寶以外其他產品幾乎沒有生態可言,現在淘寶的鏈接在微信里已經被徹底封殺掉,旗下的社交品牌“來往”也不溫不火,從羊年紅包大戰就能看出阿里的信息輸出和產品交互極為被動;而百度則號稱有10余款用戶過億的產品,但就算如此也掩蓋不了它用戶重疊率高的缺陷;騰訊的移動生態略顯生機,擁有七大事業群,分別掌管媒體、游戲、技術、社交等等,而每個群組里都有著國內頂尖的移動產品:微信、QQ游戲、騰訊新聞、騰訊視頻等等,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好像親生兒子一樣好。
說到騰訊的七大事業群,讓想我想到了為融入核心媒體環境而建都北京且低調的OMG,但默默無聞的深耕者總能給人創造驚喜。就在本周,騰訊打造的移動生態體系自微信誕生以來又達到了新的高峰,艾瑞發布了最新數據,騰訊新聞的月覆蓋量位居行業第一達到8114萬人,而前些日子因《穹頂之下》播放量第一而大放異彩的騰訊視頻又以27.7%的用戶覆蓋率位居行業第一,對于這兩款產品的“雙冠”不難看出騰訊OMG整體移動生態緊密而又巧妙的聯動反哺作用,最初背負著抄襲罵名的騰訊新聞客戶端也早已用實際行動“洗清”了自己:植入微信公共號內容、100多檔精品欄目、中國流量前十名的APP、App store免費應用榜第一名,這些數據的背后是用戶粘性的巨大提升,同時也蘊含著無窮的媒體價值。
種子產品強化移動生態鏈
先說說擅長不定期創造驚喜的OMG,“OMG即onlinemedia group”,它可以被看成是一個大媒體平臺,而騰訊新聞和騰訊視頻毫無疑問是OMG的“種子選手”,是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與網民接觸面最廣使用率最高的產品之一,而作為媒體類產品最重要的是就是內容,這直接關系到核心用戶的去向及產品的生死。
其實,騰訊新聞和騰訊視頻本質十分相像,不同只在于,一個主打文字,一個主打視頻,這也導致了這兩款產品在內容產出上有著微妙的差異和共性。前陣日子,騰訊與NBA共同宣布,雙方簽署一項為期5年的合作協議,而這項福利直接的受益者就是這兩款產品的用戶們,導流量暫且不說,從這項巨額協議的簽署能看出OMG打造精品內容戰略的決心。
有人會說鵝廠買版造勢導流量做法不是人人都能模仿,難道創業者就不能打造精品化內容了?沒錯,這是騰訊整體生態鏈的優勢,但有錢任性并不是全部。買版權除了是精品化戰略的一部分外,這也符合馬化騰一直在強調的知識產權觀點,但對于媒體而言,真正能推動平臺內容的最終還是UCG+PGC,這塊網易的新聞評論一直被熱捧,但是僅靠評論依然不夠,而騰訊內容+社交帶來的UGC效應已經初具規模。
據TalkingData數據中心發布的2014移動互聯網數據報告顯示,2014年移動新聞行業用戶規模增長迅速,已達4.1億規模,約占中國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在這個趨勢下,以微信公共號文章為首的泛資訊內容被用戶所重視,微信團隊曾發過一組數據,顯示在3.96億的月活用戶里,平均每天人均閱讀公共號文章5.86篇,每天公共號的閱讀量為4億,而轉發到朋友圈后產生的閱讀量則高達17億,僅僅3個月后,騰訊新聞客戶端4.5版本中就植入了微信公共號的內容,按用戶閱讀習慣和文章熱度不斷推進給用戶,同時將視頻欄目獨立拆解成頁卡,實現畫中畫閱讀,僅憑這些內容產出的UGC就十分龐大,也說明了在如此規模下的移動新聞產品平臺最不缺乏的就是內容產出的話題點,而難點是通過什么手段和形式去吸引核心和潛在用戶。
創新!創新!還是創新!從今年兩會的報道中可以看出,大量富有新聞內涵的H5有規則有節奏的噴涌而出,顯然這是騰訊新聞打的一場有準備的新聞戰,至少我的朋友圈是被一個叫“解密王岐山趣事 送他打虎棒”的H5刷屏了,不必回想內容,因為用戶的選擇總是符合常理的。
其實,內容精品化戰略所帶來的效果并不是那么直接,開頭說過,只有在完整的生態鏈里這種價值才能凸顯,當精品內容滿足移動時代用戶挑剔的口味時,當用戶通過騰訊體系下的關系鏈(微信、手機QQ雙插件)在自發性傳播時,精品化內容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擴散,正因為這樣騰訊新聞這一媒體平臺才能發揮其他平臺無法達到的效果,這也是我所理解的OMG體系下所打造的內容媒體+關系媒體+服務媒體的大媒體理念。
而說實話,在內容同質化的趨勢下,網易、搜狐的內容不見得比騰訊差多少,但細數網易的產品,除了郵箱、網易云音樂外,還有什么?除了對新聞非常重視的CEO外,產品上誰又能給網易新聞帶來強有力的支持?搜狐就更不用說了,頻換總編輯、邱啟明打人、爾瑪互動刪帖,接連不斷出現的事件讓搜狐新聞略顯被動,如果移動生態是產品的“溫室”,那企業高層就是產品的“播種人”,兩者缺一不可。
騰訊新聞和騰訊視頻在行業中的起步明顯較晚,但鵝廠擅長彎道超車,其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依靠整體的移動生態來拉動整個產業鏈,微信、手機QQ的雙插件給騰訊新聞帶來無數的流量,而相反騰訊新聞又將優質內容反哺給微信和手機QQ,這種案例在騰訊非常普遍,但是效果卻出奇的好,移動生態的成功與否不能完全決定產品的生死,但至少這是一招有奇效的萬金油。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