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今年春節前夕,蘋果行情持續低迷,這讓巨野縣太平鎮于官屯村的蘋果種植戶們一籌莫展。不過,記者過年回鄉采訪時卻發現,一些懂得利用網絡的年輕果農,以互聯網為依托,在微信朋友圈銷售蘋果,成為了帶領村民走出滯銷困境的排頭兵。
今年29歲的于紅蕊,依靠互聯網成了當地聞名的銷售達人。她家6畝蘋果豐收,共采摘了4萬余斤蘋果。但是,受行情影響,摘下的蘋果一直沒有銷售出去。“前幾年,我們村的蘋果一直供不應求,蘋果收獲時節,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客商紛至沓來,擠滿了村中心的街道。直徑80毫米的紅富士蘋果,地頭價就賣到了每斤兩塊八毛錢。可如今,蘋果價格已經腰斬,大量蘋果還存在冷庫或家中。”于紅蕊說,2015年蘋果豐收,整體產量增加20%以上,但由于全國蘋果產區普遍高產,果農們不得不面對增產不增收的尷尬。蘋果大面積滯銷讓果農心急如焚,也讓采購商望之卻步。為了盡快賣掉蘋果,村民只能每天去較近的鄆城縣郭屯鎮、牡丹區沙土鎮、皇鎮等集市銷售。但由于攤點扎堆,價格很低,品相最好的一斤只能賣到1.4元,差一點的每斤只能賣到1元錢。
“我平時喜歡玩微信,朋友圈的朋友也很多,在朋友圈發布了家里蘋果滯銷的消息后,不少朋友@我,想買幾箱。我一看,這也是商機啊,于是,就上傳了蘋果圖片和信息,并在朋友圈里推廣,很快就迎來了大量的訂單。”于紅蕊說,剛開始,來捧場購買的都是熟悉的同學朋友,她親自送貨上門,卻不慌著收錢,而是先給人家免費試吃。在品嘗了蘋果后,朋友們一買就是好幾箱,很快就有人托朋友來買。就這樣,微信圈里的朋友帶朋友,蘋果賣火了,最多時一天能銷售2000余斤。尤其是春節前夕,走親訪友的市民增多,她家滯銷的蘋果很快銷售一空。后來,村民于海剛聽說此事后找到了她,通過朋友圈又幫于海剛銷售了1萬余斤。
“通過淘寶和微信銷售,目前我們已賣了兩萬斤蘋果,凈利潤達到3萬元。現在,交易量每天都在刷新紀錄。”和于紅蕊一樣,該村村民于祥欣和剛結婚的妻子劉丹鳳談起銷售蘋果的“業績”,也是喜上眉梢。今年24歲的劉丹鳳告訴記者,為了將自家滯銷的蘋果盡快銷售出去,她在淘寶上申請注冊了名為“果果屋”的網店,并在微信朋友圈同步推廣。劉丹鳳說,為了便于蘋果銷售,她通過蘋果直徑、光滑度等指標將蘋果分為精品果、普通大果、小果等品類,并制定了相應的價格。很快,自家的2000斤紅富士蘋果就賣了7000多元錢,而大部分蘋果被銷售到了河南、河北等地。瞅準這一商機,她和丈夫一商量,又大量收購了本村不少村民的蘋果,繼續網上銷售。“目前,物流停運,我們主要面向巨野縣城銷售。”
采訪中記者發現,類似于紅蕊、劉丹鳳這樣嘗試網絡銷售的村民,已經成為國內“互聯網+農業”浪潮的親歷者。或許他們不像城里人那樣擅長網絡,但相比普通農民而言,他們依然在理解信息、掌握信息等方面具備優勢,他們正在成為連接城市和農村的橋梁,悄然改變著傳統農產品的營銷方式。
印聯責編: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