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內容摘要】如今,80后三十而立,90后已步入職場,成為年輕消費群的中堅力量。品牌商越來越重視這部分人群背后的龐大潛力市場,卻迷惑于他們與70后、80后的不同。生于互聯網年代,早已習慣技術爆炸性生長的他們,還會輕易被硬廣打動嗎?傳統媒體對他們是否還有效?掌握了渠道就掌握了制勝先機嗎?……對90后,你是否有正確的認識,你是否真正懂他們,知其所需?
代際符號:貼滿標簽的一代
隨著90后走進大學校園甚至步入社會,公眾和媒體樂此不疲地為他們貼上自我、張揚、叛逆甚至頹廢的標簽。而最常見的標簽,恐怕就是“不靠譜”了。一個著名的段子加劇了這個標簽的情感色彩:“如果老板說加班,70后會默默加班,80后會要求加薪,而90后會瀟灑地辭職”。
盡管有人倡導“別符號化90后”,但我們必須無可辯駁地承認,作為新的年輕一代,90后有著70后、80后所不具備的特點。
市場調查公司新華信對90后的調查結果顯示:90后基本上是“4-2-1”家庭結構中的“塔尖”,普遍受到家庭寵愛,物質生活相對富裕。其價值觀更是與眾不同。他們物質意識強烈,認為富裕生活是未來生活的底線,超乎其年齡的現實和講究實際。此外,90后個性更強,更獨立,有強烈的反叛意識,敢于質疑權威,極力表現與眾不同的個性。也正是因此,他們追求創新、潮流和獨享,樂于享受快節奏生活,喜歡高濃度、快節奏的極致體驗。他們對生活品質及個性化有著更多的追求。
媒體接觸:移動社交化的一代
作為互聯網原住民,90后從懂事開始,就與網絡一同成長。CNNIC2011年7月發布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報告》中顯示,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36.2%。而CMI的調查則顯示,在校大學生的互聯網普及率為100%。他們既在網絡上展開娛樂和信息交流,也利用網絡提供的來自全球的海量信息為購買決策服務。更開闊的視野,更超前的心智,更前衛的生活方式,更多元化的信息接收渠道,令90后對品牌的要求更高。
社交是90后最常使用的網絡服務,他們對智能手機的依賴越來越強,使用手機上網對他們來說已成習慣,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在上網。有趣的是,大家在上這些社交網站的時候使用的終端不同、發布的信息不同、展示出來的自我人格也大不相同。
消費觀念:花錢理財并舉的一代
有太多的統計數據及預測數字顯示了90后強勁的消費力:42.4%的90后至少有過一次網購經驗,網購90后比非網購90后的月消費額更高;90后的消費觸角已不滿足于在快速消費品領域打轉,90后成為汽車的新興消費力量;中國有可能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國,而90后將成為中國奢侈品消費主力……事實上,90后比以往任何一個代際的人擁有更多消費資源。據胡潤百富榜統計,60后企業家擁有中國財富的39.21%,而90后的父母正是這一代人。中國的獨生子女制度讓90后在家庭消費決策中甚至擁有一票否決權。
但今年,這種局面將正式改變。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批90后大學生逐步走出象牙塔,步入職場。這意味著,他們即將脫離父輩的經濟靠山,逐漸成為新的勞動力和市場消費主力。
此外,90后擅長超前消費的同時,表現出比70后,80后更為成熟的理財能力:他們會很內行地跟老板討價還價,唱歌、吃飯往往會找打折時段消費,款式流行的國產手機他們一樣喜歡,不會把父母給的零用錢一次性花光,往往會把其中的40%用于日常消費,而其余的60%攢下來去買心儀的大件。“90后”消費雖然可以一擲千金,不過卻相當理智。
營銷支招:人群細分提高營銷時效
商業趨勢觀察家肖明超認為“年輕人”是一個大概念,同時年輕人也是分類別、分群體的。他們有主文化群體,還有亞文化群體。亞文化群體體現在社交網站上,就是他們不同的使用動機。“我們看人人網的用戶,最早集中在象牙塔內,現在則是大學生和新晉白領并舉。他們使用人人網的動機也不一樣,可能是‘跟真實好友保持聯系’,‘尋找資訊’,‘查看新鮮事’,也可能是‘娛樂’或者‘社交拓展人際關系圈’等等”。
他建議品牌根據這些動機,將年輕人分成不同需求的人群,快速找到目標消費群,提高營銷時效。
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建立起對品牌的信任。數據可以幫助品牌更好地分析這些用戶需求,而這些數據是一個畫像和素描,更加生動地表現社交場景、社交動機,以及用戶接觸品牌的場景,可以與品牌調性和創意更好的匹配。
肖明超還建議,品牌做年輕化嘗試時一定要注意,營銷并不僅僅止于針對年輕人做營銷,而是要塑造和維持品牌的流行度。比如可口可樂的賣萌包裝案例,使用了很多網絡昵稱和語言,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拉近它和互聯網網民的距離,拉近和年輕消費者的距離。”
張安定:精眾營銷,價值為本
青年調查機構青年志的創始人張安定認為,“現在品牌要考慮的問題是:我要做的事情,能給年輕人帶來什么價值?是增加他在碎片化時間娛樂的價值,還是增加他社交的價值,或者是增加他資訊的價值?如今不是一個大眾營銷的時代,而是一個精眾營銷的概念。年輕人在消費過程中受朋友間推薦的影響非常大。而熟人網絡渠道是比以往任何渠道更難占領的渠道。我們需要靠更大的數據結構去進行分析和洞察,精準的找到目標消費群。通過社交網站互動,與他們形成基本的信任。社會上做得好的品牌,都是花了很多的血本,在社交網站上與年輕人逐漸建立的信任和關系,然后再慢慢地把產品、品牌,用最合適的內容,謹慎地推薦給他們。”
曹淼:在對的地方講好故事
在品牌廣告主長年累月的教育下,中國消費者對硬廣和公關軟文早已煉就了一雙“火眼金睛”。90后更是在廣告的包圍下成長起來的。其實消費者并不抗拒廣告,但是他們希望看到和自己有關聯的廣告。目前的情勢是,內容是最好的廣告,而消費者活躍在社交網站上。
人人公司副總裁曹淼表示:“真實的社交關系網絡,是公認最適合講故事的環境。營銷界最渴求的人才,過去是創意和文案,如今是Storyteller,即講故事的人,而且是懂得如何在社交網站上創造分享價值的Storyteller。因此,用好的故事承載你的廣告,在正確的平臺讓他們傳播擴散,最容易達成營銷目標。”
本文編輯/印聯小黑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