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網吧,一個毀譽參半的行業。它曾為多少人提供方便、帶來快樂,又給多少人帶來痛苦經歷;它是許多人的狂歡之所,也是一些人的痛恨之地。
互聯網進入中國20年,本應是互聯網上網服務行業高速發展的20年,但由于政策的限制、輿論的壓力等原因,這個行業一直在夾縫中潛行。24日,文化部等4部門調整管理政策,放開總量限制、經營范圍等審批條件,為這一行業發展“松綁”。
人們不禁要問:在移動互聯網蓬勃發展的今天,還需要網吧嗎?
“這個行業仍舊是一個陽光向上、富有現代氣息、極具希望的行業。”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曾告訴記者,目前全國互聯網上網服務企業超過1200萬臺電腦,按照三年更新一次設備的速度,這個行業每年僅是對于計算機的需求就在400萬臺左右。
文化部相關統計顯示,2013年我國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有13.5萬家,總收入超過520億元,用戶1.19億人,解決了上百萬人的就業問題。這些數據也表明互聯網上網服務行業并未走入窮途末路。
此外,即使移動互聯網發展迅速,由于其設備和費用相對較高,網吧依然是城鄉低收入家庭,尤其是中西部農村家庭接觸互聯網的主要途徑。
貴州省黔東南州調查顯示,當地農村僅有不到9%的家庭有電腦;而貴陽市關于“農村未成年人上網問題問卷”分析顯示,34%的受訪者認為“網吧給低收入家庭孩子提供了很好的上網平臺”。
據記者調查,一些地方的鄉鎮將網吧和文化站結合,政府以購買服務的形式設立一些免費區,供當地村民文化休閑。
在大中城市,網吧也依然有著自己的價值和地位。2013年12月以來,北京、上海、河南、湖南等地相繼開展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轉型升級試點工作。部分大中城市鼓勵網吧探索多種業態、進行多元化經營,與網絡代購、網絡競技、棋牌比賽等進行結合。
中國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郭陽認為,在互聯網日益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日常運行必要條件的形勢下,上網服務行業仍有廣闊的市場需求和創新潛力。
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認為,在信息化時代,鼓勵上網服務場所發揮遍布城鄉、靠近社區的優勢,參與城市社區和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居民提供多方面的文化服務,拓展公共文化服務范圍,這個行業仍有發展空間。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