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微信公眾平臺一直在微信商業化的諸多想象中處于重要位置,但對于活躍在其上3萬認證公眾賬號來說,6月5日微信產品總監曾鳴的一番表態卻像是一盆冷水兜頭而來。他表示:“微信不是營銷工具,不能將公眾賬號視為營銷渠道。”

這樣堅決的措辭顯然來自于目前公眾賬號的現狀。2012年8月,微信公眾平臺推出,個人和機構都可以通過其與關注該賬戶的用戶互動。作為微信媒體屬性的代表,公眾賬號迅速成為企業在微博后的又一營銷渠道,但“垃圾信息泛濫”的“信息過載”問題也隨之而來。
粗糙的過度營銷蠶食著用戶對公眾平臺的黏性,個體的盲目推廣則消耗著整個微信的信用。說到底這是一個商業價值和用戶體驗之間平衡的問題,一旦用戶產生“被騷擾”的感覺,未來也就很難引導他們再接受這個平臺上產生的其他創新服務。
而這些服務,原本正是微信公眾平臺計劃中的未來。按照曾鳴的說法,微信對公眾賬號的功能有三個階段的定位。目前只停留在互動溝通上,未來企業則還能利用這一平臺進行用戶管理和服務定制。在他看來,企業應該把心思更多地放在“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服務上。這些服務到底什么樣?從拿騰訊作為標桿的微信公眾賬號所進行的嘗試來看,無論是國家博物館提供的云導覽,還是南航提供的微信值機,或者是6日上線的廣州市公安局在微信上所提供的包括交通違章確認和罰款繳納在內的19項直接辦理的業務,微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從簡單的信息下發渠道,變成了聯絡用戶與機構之間的橋梁,而后者對用戶體驗顯然會大大加分。
不過,想要僅僅通過一番表態就讓在微信上活躍的企業改弦更張并不現實。一方面,微信公眾平臺對企業行為的控制力究竟能有多高?一天群發一條信息是公眾賬號的權利,即使微信想要減少信息噪音,但對于類型千差萬別的第三方來說,如何定義噪音本身就是問題。
另一方面,微信在商業化上的謹慎,使其在接口和功能上,始終對使用者實行有限的開放。即使諸如南方航空、廣州市公安局這樣的標桿用戶,依然提出了“無法自定義”菜單等問題。騰訊其實迎面撞上了一把雙刃劍,放得太開,就不免被濫用而更難控制;不肯放開,又會降低用戶主觀能動的創新設計。
這瓢“冷水”潑下去的結局究竟會如何?微信是否能避免重蹈新浪微博在垃圾營銷上的“覆轍”?恐怕要到下一個微信版本才能看出端倪。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