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凱文·凱利在《不要在顛覆逗留:成功之后,回退》一文中提到,想要最大的創新,先擴大邊緣范圍。他認為,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邊緣地帶,沒有固定的中心。這讓我忽然想到,傳統經濟通過規模經濟、范圍經濟以及品牌經濟三大支柱,鞏固中心型企業的地位,形成強大的護城河。

在創新基礎上的互聯網+才是新經濟發展之道
而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長尾理論,其實是讓范圍經濟更長,本質上也是一種中心化理論,在實踐中也行不通。京東做電商做了多年,主要利潤還是來自金融和延長賬期。互聯網+是一種新經濟,包括了柔性供應鏈、智能硬件、電子商務、大數據、O2O聯盟、共享經濟等。需要指出的是,傳統行業在新經濟的沖擊下并不會死去,而會再生。
凡客的故事——把基礎打好再談情懷
2013年派代網的壓軸演講就是陳年,陳年匆匆趕來,發表了一段關于去除虛榮,勵精圖治的演講。陳年一開始很幸運,得到了資本的加持,但不幸的是,正是因為不差錢,陳年忽視了電商的立命之本是精細化管理。電商中精細化管理的標桿企業是唯品會,唯品會所在的廣州,是一個精益管理、阿米巴經營范圍很濃厚的城市,以至于最后唯品會竟然把高大上的樂蜂網都并購了。資本只要規模,不要過程。而按照資本的指揮棒,做的是傳統經濟,而不是新經濟。
當陳年開始幡然悔悟,學習小米手機做單品和爆款,陳年又開始犯下第二個錯誤。服裝這個行業與時尚行業很近,安身立命的第二個基礎是柔性供應鏈,而服裝行業的柔性供應鏈企業并不多,韓都衣舍非常幸運的找到了一家。做一件好的白襯衫可能根本打動不了用戶。因為用戶需要的是更加有個性化的服裝,即使在非常正式的場合,在嚴肅中也能彰顯幾分個性。做到這一點,ZARA一開始就找到了方向,精心打造柔性供應鏈。
創業首先需要理工科思維,把基礎打好了,再談情懷。否則,是一個業余選手在和專業選手競爭,很難翻盤。
羅永浩的故事——去掉勵志的符號,以成熟的形象進入主流市場
羅永浩的故事,比凡客更加復雜。陳年還沒有踏入新經濟,因為不懂柔性供應鏈。而羅永浩是從智能硬件為起步的,智能手機也是智能硬件的一種。但是,智能硬件首先不是將操作系統的細節優化,帶來一些細微和感動的用戶體驗,智能硬件首先是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智能手機和其他智能硬件會形成一個組合,真正改變用戶的生活,提高生活的效率。羅永浩把他的工匠精神用于用戶體驗的優化,這是一個錯誤的方向。創業首先需要商業的常識,其次需要商業的想象力,但是沒有常識,就談不到想象力。
羅永浩犯下的第二個錯誤,就是學習了喬布斯,而沒有學習谷歌。喬布斯是一種封閉式創新的模式,但依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種成功背后是有原因的,就是風靡美國西點大學,湖人隊,以及硅谷一些企業的禪修,通過禪修,產生與眾不同的靈感。眾所周知,喬布斯癡迷禪宗。但我這里不是想勸羅永浩去禪修,而是考慮第二條路,開放式創新。
最近,我跟一些朋友在交流智能眼鏡的開發,這個方向非常有前途。而我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必須匯集多個行業的人才,才會產生一個戰略性新品。沒有戰略性新品,這個行業就是0,而沒有從0到1。戰略性新品的開發,一定要想到它的應用場景,而這是非常跨界的。連接第一,定位第二,越是專業化的思維,越是難以推陳出新。而開放式創新是必然的。
羅永浩最后剩下的東西,就是勵志。但是,勵志是應該慎用的。我一直認為,羅永浩應該去掉勵志的符號,以成熟的形象進入主流市場。這貌似跟前面提到的邊緣革命相悖。一直引起爭議的是,汪峰究竟是背叛了搖滾,還是拯救了搖滾。我傾向于后者。張小龍也是汪峰的粉絲。如果很多搖滾歌曲,用戶連聽見的可能都沒有,怎么可能產生價值呢?羅永浩未來成功的概率大于陳年,不過他需要要改變很多。
小米的故事——利用業內資源,幫助年輕人把創意變成成熟的產品
對于小米手機的諸多研究,我比較認可的是著名管理學家包政老師的看法。他認為傳統的深度分銷已經落伍,小米手機符合現在從供應鏈端到需求鏈端競爭的大趨勢。傳統深度分銷有很多的地域性特征,銷售政策的基礎是封閉的區域,但是,當用戶可以在網上購買產品,封閉的區域銷售政策和利益分配機制必然解體。而市場中的企業必須考慮全網全渠道,不僅僅在供應鏈,更在需求鏈上展開競爭。
由于國內智能手機產能過剩與激烈競爭,小米手機的發展前景變得不那么清晰。但小米手機的表現依然是戰略級棋手的水平。首先,小米手機跟美的一起去開發智能家居。如果二者真正能做到戰略協同,拿出讓人驚嘆的產品,小米手機的第二個春天才會到來。傳統家電企業都是深度分銷的高手,但也承擔了渠道的巨大負擔,他們對戰略新品非常渴求。當然,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事情。小米手機需要更多啟用年輕人。再利用業內資源豐富的優勢,幫助年輕人把創意變成成熟的產品。
其次,小米手機與魅族,華為的纏斗,開始有些落下風。但是,小米手機的優勢在于地面隊伍。如果在年輕人心中,小米手機仍然是最好的手機品牌,這個優勢能夠持續下去,小米隨時可以通過新品去扭轉不利的局面。
BAT其實老了。因為他們已經是大企業。KPI考核和官僚管理,讓他們能保存目前的市場位置就不錯了。互聯網+的規則就是不斷創新。但是,國內的新經濟企業,很多不是靠創新驅動的,而是靠資本,靠勞動密集型的地推團隊。
只能真正依靠創新的企業才能笑到最后。他們既了解線下的潛規則,又了解互聯網+。他們做的是新經濟,而不是舊經濟。他們天天都感到創業維艱,但每天都在進步。
印聯傳媒責任編輯:魏盼盼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