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2014-2015年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居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58.1%,首次超越了傳統紙質方式的閱讀率,數字閱讀正在成為當下最流行的閱讀方式。而當閱讀遇到互聯網,到底是下一個風口,還是又一場屏幕與紙張間的對決呢?在互聯網技術迅速變革的當下,迎接我們的到底是閱讀的春天還是寒冬?站在路口,誰也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么?;蛟S正如狄更斯所言:“這是一個好時代,也是一個壞時代。”
在第五屆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主題論壇之一“閱讀+互聯網”論壇上,來自行業相關領域的嘉賓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數字閱讀發展的未來之路。
移動閱讀的變與不變
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電腦、平板電腦等正在成為與紙質圖書相比肩的閱讀載體。也正因為其方便、快捷等顯而易見的優點,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選擇了電子閱讀。而《全球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居民的電子書閱讀總量超14億冊,平均每人3.22冊,手機閱讀人均花費16.47元?;ヂ摼W時代,我們的閱讀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與革命?
“我認為移動互聯網為閱讀帶來了4個變化,即用戶群體的改變帶來需求的巨變,內容生命周期更短,用戶本身在成長進化,跨界融合不斷帶來新的融合和突破。”對此,掌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凌云訴說著自己的思考。他以掌閱為例,7年前創建時,當時用戶的閱讀主力是“70后”“80后”,而現在的閱讀主力則是“85后”甚至“90后”。用戶群體的改變意味著其對閱讀產品的需求也在發生著改變。另外整個內容消費周期的變短也帶來了創作鏈條上的變化。根據掌閱對于其多年用戶的追蹤分析顯示,很多用戶自身的閱讀品位也在不斷成長中。目前不是閱讀類產品在競爭,而是不同品類的APP之間對用戶時間的競爭,“未來閱讀跟聽書乃至視頻的結合會越來越重要。”
“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時代也有兩個‘不變’,即用戶追求高品質的內容是永恒不變的,對于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永無止境的追求也是永恒不變的。”張凌云補充說道,互聯網+閱讀,互聯網的特點就是創新,就是不斷地改變,“所以說我們認為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一定要有很多技術或者產品上的創新和改變。”
在閱文集團副總裁張蓉看來,互聯網以及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為讀者提供了隨時隨地閱讀的條件。談及互聯網閱讀,張蓉有兩點最主要的感受,一是用戶的變化,一是手機帶來的變化。“如今的‘90后’,被我們稱為‘網生代’,這代人正在逐漸成為電子閱讀的主流用戶,他們的閱讀需求更加多元化,追求個性、追求自我,在滿足他們閱讀需求的同時,我們也力求轉化更多的嚴肅文學作品和品質更好的讀物。智能手機則改變和影響了用戶需求,使需求發生了多元化的變化。智能化的手機導致產品可以思考,你看書的同時,書也在看你,手機具備分析能力,可以記錄行為模式,這些數據或許比你更了解你是誰。”
據張蓉透露,微信用戶70%的時間是用來閱讀朋友圈和公眾賬號中的內容,而不是交流,“移動互聯網帶來了持續的連接,輔以多媒體的方式,照片、視頻、音頻,跨越了創作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鴻溝。”
凡是過去,皆為序曲。在張凌云看來,現在電子閱讀的平靜期可能意味著一場更大的變革與創新的前奏,“我始終認為,電子閱讀是一項‘人文+技術’的事業,互聯網中沒有閱讀是無法想象的。有了閱讀的互聯網,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
閱讀的生態正在改變
互聯網在改變人們閱讀方式的同時,也在漸漸改變著今天的出版生態,正如贊賞社交出版創始人陳序所說:“在閱讀的形式、生態急劇變化的今天,僅僅改變閱讀本身還不夠,因為閱讀是由出版決定的,所以不改變出版不可能真正地改變閱讀。”在他看來,時下一本書的出版不再拘泥于作家和出版社的“閉門創作”,歷經出版1.0時代(孤立環節連接而成的工業化傳播)、出版2.0時代(內容和數字化、移動終端進行結合),直至當下出版3.0時代,眾籌、眾包成為圖書出版的新模式。
今年8月,美國未來學家、《連線》雜志創始主編凱文·凱利便通過中國的網絡眾籌出版平臺(贊賞網站)發起了對其新書《銀帶》的眾籌項目,僅僅17天時間便籌足了全部款項。通過此次眾籌,凱文·凱利也驚喜地發現自己的粉絲包括《三體》作者劉慈欣。負責該項目眾籌運作的陳序表示,在謀求出版的整個過程中,引入了眾籌、眾包的方式,使得一個出版項目能夠在創作出來之后更好地在市場上得到反響,同時也能更好地完成它的傳播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出版本身已經成為營銷和傳播的一部分。這一點一定會改變閱讀的未來。”
書是靜態的,閱讀則是動態的。如何讓讀書這種行為持續下去?互聯網時代,黑馬會創始人紀中展以讀書社群為依托,聚合了一群熱愛讀書的同道中人,以書為媒,以書結友,讓大家因為閱讀而在網絡上相遇相知,并進而開展一系列的線下活動。
有著媒體從業經歷的紀中展管理著老紀讀書、老紀商業評論、老紀育兒等3個自媒體賬號,擁有數十萬的粉絲。依托老紀讀書發展起來的老紀讀書會還發起了幸福鄉村圖書館建設計劃,目標是建設1000所幸福鄉村圖書館,目前已在貴州、河北等地的中小學交付使用10所,計劃到今年年底共建成交付使用15所。讀書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一定能豐富人生。紀中展堅信多讀書,尤其是讓更多的孩子多讀書,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平和一點,“讓這些孩子從小接觸閱讀,對他們品格、品質的培養可能會好一點。”
此外,紀中展還做了一個貳萬書院項目,號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致力于中國文明的閱讀與行走。紀中展的讀書社群已從一個微信公眾號,逐漸發展到一個讀書會、一個公益組織,進而發展到一個深度的閱讀組織。依據此經驗,他總結道,一個好的社群需要具備下述五大要素:要有可供分享的價值觀,凝聚大家;要有媒體屬性,具備可傳播要素;要有活動,是激發凝聚力的重要手段;要有培訓,營造社群的氛圍;要有交易產生,一定程度上可以約束人的行為。
行業延伸助推全民閱讀
閱讀與互聯網的結合,在為讀者提供更加豐富的閱讀模式的同時,也引發致力于推動閱讀的相關從業者們的思考,即如何以更新的互聯網技術和相關載體來深入挖掘并探索閱讀的本質,憑借技術的力量讓人們更加親近閱讀。
有業內人士分析,未來3至5年,視頻會成為互聯網的主打內容。對此,優酷土豆文化節目中心總制片人姚文壇持贊成觀點:“閱讀不是孤立的,而應當與各種形式結合起來。大家要合力打造移動互聯網閱讀下的閱讀生態,尋求其中最適合自己的角色,行業的延伸才能推動全民閱讀進一步普及。”
比如,每天晚上10點,一個叫“讀首詩再睡覺”的微信公眾賬號就會聚集上萬人一起共讀同一首詩。這個詩歌傳播團體,每晚10點向訂閱者推薦一首詩,“讀首詩再睡覺,讓讀詩變成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其簡短的詩句既方便讀者摘錄,也適合互聯網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在信息碎片化時代,越來越多的娛樂活動占據了每個人閱讀的時間。我們做讀書閱讀推廣就是同其他娛樂閱讀方式競爭,正因此,我們要以高端精品閱讀引領讀者。”姚文壇表示。
在新浪閱讀總經理張婷看來,在閱讀這個大行業里,能做的事情非常多,“尤其是在閱讀和推廣方面,在培養大家的閱讀習慣方面,給廣大讀者提供更多優質內容方面,我們能夠去做一些更多的嘗試。”
張婷指出,在移動碎片化時代,讀者無論是使用微信還是微博,其實都是在用碎片化時間閱讀,“在‘閱讀+互聯網’時代,我們需要利用好移動互聯網,積極利用社交媒體對于優質作品內容進行宣傳和推薦,充分發揮其對于閱讀的促進作用。”她期待,能夠有更多的跨平臺或者跨行業的內容出現,利用其自身的影響力帶動更多的人去閱讀。
除此之外,在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邢建毅看來,還應大力推動數字閱讀的發展,注重服務讀者、打造社群,為優秀的文字作品找到更多的出口。在這個過程中同時也要注重對數字閱讀產品質量的把關,引導受眾的閱讀需求,把更多的文化精品呈現給受眾。
責任編輯:魏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