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在印前生產中,不僅要加強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還要匹配一個優秀的管理團隊,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整個團隊的協同作用,產生最大的績效。精細化生產的精髓包涵方方面面,下面筆者就多年印前精細化生產經驗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談到精細化生產,大家通常會想到JIT、自動化、平準化、標準化、5S管理、單件流、后拉生產、目視化管理等,這些都是工具,但是這些工具背后的真正目的,如零庫存、高FPY、100%全良品、減少顯性隱性浪費、全員參與、團隊式持續改善,才是精細化生產的精髓,而終極目的是人才的培養和團隊實力的不斷提升。
以下筆者就多年印前精細化生產經驗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優秀團隊的打造
成功的團隊是一個分散、合作和互補的領導力產物,在印前生產中,不僅要加強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還要匹配一個優秀的管理團隊,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整個團隊的協同作用,產生最大的績效,就這一點,筆者結合所在公司的實際經驗,有以下幾點具體建議。
(1)成立印前精細化生產的決策、執行團隊。包含老板在內的最高管理層全面參與精細化生產管理,讓印前精細化生產成為企業愿景的一部分,讓所有員工參與精細化生產活動及持續改善活動。
(2)打造“部長問責制”和授權文化。部長應有充分的智慧和時間,制訂整個部門的發展策略、打造精細化生產氛圍、建設人才梯隊,從而推進整個印前部門的發展;充分授權員工,使之能在日常工作中貫徹持續改善措施,有權進行崗位輪換,鼓勵員工提案等,充分發揮員工的智慧和積極性,讓團隊成員自主自發地參與到整個改善中。
(3)構建印前人力勝任力模型。根據實際設立的印前勝任力模型(完成對應的印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如DTP專業技能、溝通能力、自我學習能力等;設立不同的等級,如初級、中級、高級、專家級),制訂清晰化、5S目視化人才戰略(人才育成)計劃,搭建“自我成長”的環境。
(4)應用TWI進行人才培養,構建學習型組織。即在開展人才培養工作過程中須注重4個維度的掌控和提升:工作關系-JR、工作教導-JI、工作改善-JM、工作安全-JS。
理清生產技術與制造技術的區別
印前生產技術是指完成印前生產的技術,是真正的技術本身,比如CMS技術、CTP技術、拼版技術、結構打樣技術等,更多的附載在軟硬件本身之中。
印前制造技術是指妥善運用現有的印前設備、人員、物料、零件的技術,是一種超脫于實際軟環境的技術,比如工廠內部的部門職責溝通、產品細分策略、SOP文件、WI文件、管理劃分等。
舉一個簡單例子:市場上某最新的拼版軟件,具有“高端”生產技術,如能形成軟包裝的3D透視效果、能自動形成圖形與圖像的對接、有生產墨區的劃分、有自動的專色陷印功能等,這些技術應該說是市場上最新、最自動化的技術。然而有不少企業在引進了“高科技”產品后,卻只是將其作為一種擺設,究其原因就是忽略了制造技術的重要性,比如對應的硬件配套,對應的生產人員的配置和培訓,對應的產品劃分、生產流程、TPEM保養以及精細化管理等。所以在印前生產中一定要重視生產技術和制造技術的“兩手抓”政策,齊頭并進發揮功效。
重視標準化、制度化生產
G7、PSO、GMI認證都把操作、生產流程標準化作為落實ISO12647-2標準、提升產品質量的重要途徑。
同樣,如果在印前精細化生產中能夠實現生產流程、操作的標準化、制度化,其對管理人員、新手培訓學習、熟手實際生產都裨益良多,也能保障印前的順利高效生產,并更好地提升員工的專業技術水平、減少錯誤的發生、提高質量、清晰各相關部門的權責、降低溝通成本、提升公司的品牌價值、承接更多的生意、帶來更多利潤。
區分管理目標和改善目標
精細化生產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持續改善,在實際生產中必須將改善目標同管理目標區分開來。管理目標是原本組織就需要完成的生產指標,而改善目標是實現持續改善的方向,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優化、改進的結果,也是組織能持續發展的動力,在績效管理上應采用不同的管理賬本和績效考核。
如在DTP生產時:一個書版生產員的基本完成任務為300頁,這屬于管理目標,而提升產量X%或者提升產品難度時同樣生產300頁屬于改善目標。管理目標是屬于職責范疇,未達標有對應的懲罰,而改善目標有相關的激勵,如升職獎金等。
印聯責編:星星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