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成了“自媒體”,微信公眾號因其朋友圈的力量,早就成為“小生意人”最常用的營銷渠道,不過微信并非營商的必勝“神器”,要想做好“微生意”還得在增強顧客黏性等方面有“獨門絕技”,擺脫一味推送產品信息等“單一模式”。

案例1
硬推廣告嚇跑“粉絲”
周先生最近打算自己做水產品的零售,吃螃蟹他拿手,不過這賣螃蟹就沒有那么容易了,聽說現在微信最火,周先生也趕緊申請了一個公眾賬號。他勤勤懇懇地跟朋友圈子里的每一個人推介,不過兩個月過去了,預料中的“爆倉”卻似乎沒有一點跡象。不僅銷售慘淡,這粉絲數量也不增反降,最初的四百粉絲變成了兩百。
周先生問自己的老友,結果只聽到了老友的抱怨,“你這天天發廣告,誰受得了啊,產品再好也架不住讓人煩啊!”
“微信號里插硬廣告,鐵定被拉黑啊!”小雨在企業負責公眾賬號的運營維護整整一年,對微信運營也算是駕輕熟路,不過說起微信內容里的硬廣告她也連連搖頭。“現在微信公眾號已經成為每個企業塑造企業形象、傳遞企業文化的窗口,不過一味地進行產品的推廣必定會引起受眾的反感,我們也經歷過幾次漲粉的‘滑鐵盧’。”
案例2
苦于沒有盈利模式
小亮擁有一個十幾萬粉絲的公眾號,這也算是微信公眾號里的大號了,不過如何找到盈利模式,卻讓小亮傷透了腦筋。
剛開始做微信公眾號時,小亮還是一名研二的學生,他說,“起步階段公眾號很難推廣,刷街發廣告、在各高校發傳單、在繁華的步行街掃碼送書簽,能嘗試的方法我們全試了一遍,粉絲漲到兩千左右。之后我們慢慢開始在內容上吸引更多受眾訂閱,特色主題內容、與粉絲的互動、還有各種返利互惠活動,現在運營一年多的時間,粉絲也呈現出穩增態勢。”
“不過現在的問題是,因為沒有線下的產業支持,我們的公眾號現在也只能做‘公益’。之前也曾經洽談過幾家淘寶賣家,不過他們認為我們的賬號用戶指向太分散,加上微信內容里無法直接放淘寶鏈接,所以推廣效果比較差。現在我們的人力、精力、時間都屬于免費投入。沒有收益,一年、兩年我們能堅持,但以后呢?”
經驗
“線上”需要好故事“線下”需要好服務
業內人士分析,公眾號在手,一味植入硬廣告,必然會引起受眾的反感。而手持大號,如果沒有摸索出相應的盈利模式,時間長了同樣難以為繼。不過相較而言,線上線下相配合,積極與受眾互動,切實有了拉住客戶的黏性,才能更好地做好微信營銷。
穎欣的微信公眾號,就是依托自己的面館成立起來的,文章中溫情的文筆將她和小伙伴們的創業故事一點一點記錄下來。“在那些奮斗至黎明的日子里,我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真實”,一句話道盡了北漂青年們的心聲,也得到了無數人的認同,也正是這種真實讓穎欣的公眾號像滾雪球般越做越大,也由此給他們帶來了不少顧客,“每天來吃面的人越來越多,一開始大家是因為我們的微信文章,了解到三個創業青年的故事,再到后來我們的面也沒讓他們失望,他們會帶著自己的朋友來吃面,對那些‘常客’我們也會有一些小優惠,也增加了面館的營業額。”
小玫在中山路上開了一家服飾店,自己也有微信公眾號,不過這個公眾號粉絲不多,都是平日里常來買衣服的顧客,小玫的微信常常是發一些服飾搭配、新品到貨、斷碼調價等通知性內容,內容實用性強,也因此積攢了一定的人氣,帶動了銷售。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好的公眾賬號,內容要有吸引力,這個吸引力不僅是吸引用戶閱讀、分享,更要讓用戶產生消費欲望,不管這個內容是主打溫情,還是嬉笑怒罵,能讓粉絲跟著你的哭與笑掏出錢包,才是微信公眾號長久生命的源泉。像“邏輯思維”、“七葫蘆”這樣的微信大號就是最好的例子。
時至今日,微信儼然已經發展成為全民交際工具,利用微信公眾號“塑形象、做口碑、打開知名度”,是微信營銷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盈利”手段,但微信不是必勝“神器”,從分享到消費還有遙遠的距離。不過,運用得當它必然也能夠為你的成功添磚加瓦。
印聯責編:星星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