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近幾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進步,傳統印刷報紙的生存空間愈來愈窄,而網絡媒體盈利模式單一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英國《金融時報》2013年成為網上收入大于其他收入的主流報紙之一,被視為業界轉攻數字化、實施“付費墻”的成功例子。然而,Politico網站取得《金融時報》內部備忘錄顯示,該報總編輯拉蒙特警告今年面對艱難經營環境,計劃在四方面節省開支,反映“付費墻”并非萬靈丹,無法抵消廣告收入不足問題。
英國《太陽報》網上版于去年11月起放棄收費策略,徹底扭轉此前以建立訂戶基礎為目標的做法,改為尋求增加網絡流量,吸引更多讀者。英國《太陽報》母公司英國新聞集團客戶服務總監鄧肯稱:“當你主攻收費訂戶,網站是定期閱讀新聞的地方。當你重返免費發放新聞時,便需從頭條以至內容風格上完全改變,從而吸引更多人回來這網站。”
當《太陽報》網上版收費時,網站流量持續下跌,社交網站轉載比率也下降8%。但自從放棄收費后,網站于2月份每日有200萬人次瀏覽,按月升7%,而同期流量同樣上升的,只有每日110萬人次瀏覽的《衛報》,但整體瀏覽量依然遠不及《每日郵報》的每日1440萬人次。
荷蘭人克洛平2014年在該國成立名為Blendle的網站,從報紙、雜志挑選文章,然后提供給已登記客戶。報道稱,Blendle就像“新聞版iTunes”,每則新聞收費約5至20便士(約合人民幣0.5至2元),假如讀者讀完覺得不滿意,可申請退款。
克洛平表示,Blendle和新聞版權持有人有協議:30%收入歸Blendle,70%歸版權持有人,又指在荷蘭和德國已有50萬人使用Blendle。在《紐約時報》和德國媒體巨擘施普林格集團支持下,Blendle網站今年4月初開始在紐約運作,首10天便有1萬人登記。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微付款”的收費模式只能吸引小眾讀者,且社交媒體繁多,新聞發布渠道廣泛,單靠此收費模式,未必可讓Blendle一類新聞平臺穩健立足。
美國《紐約時報》近日與食材速遞公司展開合作,讓讀者通過該報網站或者APP,從菜單上挑選菜式和種類,訂購生鮮食材送貨上門,再根據網站提供的食譜烹調美食。
據報道,通常情況下,單次配送的食材包夠做兩個人的飯菜,費用在30美元左右。此前,這家媒體還推出了在線購票、地圖和珠寶等服務,業績看好。按美聯社的說法,去年,紐約時報集團這些“新興產業”的收入增長6.3%,達到9500萬美元。
網絡時代,媒體如何盈利?目前,先提供一定數量的免費內容之后再收費的“付費墻”,是網站廣泛應用的模式。但這做法會減少瀏覽人數,損害廣告收益。倫敦商業學院提議,傳媒可考慮在瀏覽高峰時期免費開放更多內容,吸引更多人瀏覽,以增加廣告收入。
印聯責編:洋洋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