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資訊】《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這兩本經典的工具書,都出自現代中國重要文化教育事業機構和最悠久出版印刷企業——商務印書館;魯迅、巴金、老舍、冰心、丁玲、張元濟、夏瑞芳、蔡元培、高夢旦、沈雁冰、王云五……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都與商務印書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近日,商務印書館迎來了120歲生日。
一場名為“起步——中國現代出版”的專題展在天通庵路190號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舉行,這里也是商務印書館在上海的唯一舊址。專題展也拉開了一系列商務印書館120周年紀念活動的序幕。
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一段傳奇
商務印書館是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一部傳奇,創下無數“中國第一”:第一家現代出版企業,第一個采用珂羅版印刷,出版第一部由中國學者自己編纂的雙語辭典 《英華大辭典》,出版中國第一部專科辭典《植物學大辭典》,第一個采用電鍍銅版印刷,第一個使用自動鑄字機,第一個采用膠版彩色印刷,成立中國第一個中資電影機構———活動影戲部等,還建成了當時亞洲規模第一的東方圖書館……
從小作坊到占據半壁江山的出版業巨擎
1897年2月11日,夏瑞芳、鮑咸恩、鮑咸昌、高鳳池等有識之士在上海創辦商務印書館,館址最初位于江西路、北京路德昌里末弄3號。
1897年商務印書館創業時,初設在江西路德昌里的廠屋
1902年,曾投身維新運動的張元濟受夏瑞芳邀請加入商務印書館,任編譯所所長一職。
在他的主持下,商務印書館陸續出版了嚴復翻譯的《天演論》、林紓翻譯的《茶花女》等一大批學術、文學名著,在當時社會造成巨大反響。《東方雜志》、《小說月報》、《繡像小說》等一批新雜志也陸續刊行,在傳播近代學術思想,引導國內思想文化教育新思潮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張元濟還有感于當時中國教育界所用的教材落后,不是四書五經便是西方編纂的課本,因而大力推動國產教科書的編寫。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復旦大學教授、上海市歷史學會會長熊月之今天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采訪時解釋,當時中國所用的教科書主要兩種,一種是應對科考的傳統書籍,另一種是傳教士翻譯來的西方教科書。當時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符合當時中國社會切實需要的教科書。
1904年12月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供中小學使用的《最新國文教科書》,隨后又陸續出版了《中國歷史教科書》、《共和國課本新理科》、《最新格致教科書》等一系列教科書,共16種78冊。直到1949年,商務印書館的教科書已經占到了全國市場的三分之二。
除了出版發行圖書,張元濟和同仁們還一直著力于從中國各地搜集求購民間藏書。1909年,商務印書館設置“涵芬樓”收藏這些寶貴的書籍,1924年又另筑5層大樓進行收納,取名為“東方圖書館”。
1957年第一版新華字典等珍貴展品展出
展覽現場可以看到,這里有不少珍貴展品:有1957年第一版的新華字典,保留完整,封面上“新華字典”四個大字還是很多人熟悉的樣子;有第一輯萬有文庫里的一整套《日本開國五十年史》;有民國初年出品的孤本元明雜劇,一套32本,保存在原裝木盒中,當時只印刷了幾百套,如今能完整保留的不多,非常珍貴。
此次展覽活動另一大亮點披露了一段拍攝于1936年的影像資料,在視頻中印刷工人們正井井有序地進行排版、印刷、裝訂等工作,全景式地展現了當時可容納千人的印刷工廠樣貌,展現出當時商務印書館欣欣向榮的生產狀態。
不久前,商務印書館著名掌門人張元濟的嫡孫張人鳳向靜安區圖書館捐贈了30冊藏書,其中包括張元濟耗費十八載校勘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張人鳳的父親撰寫的回憶錄,以及由其本人編著的張元濟年譜、研究文集等。
據悉,舊址還將建設一座張元濟半身銅像,今年10月25日揭幕以紀念張元濟誕辰150周年。今年靜安區還會舉辦12場紀念商務印書館創辦120年主題的系列講座,邀請眾多文化名人、專家學者和張元濟后人主講。“起步——中國現代出版”專題展持續到4月10日。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