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資訊】這幾天,一篇《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引起網絡熱議,文章表示北京這座城市根本就沒有生活。這里只有少數人的夢想和多數人的工作,將北漂生活的無奈與辛酸無奈娓娓道來。但也有人說,準備離開北京的時候,才發現愛上了北京。大城市生活成本高,節奏快等等都可以成為逃離的理由;但拼搏就有回報,奮斗起點相對更公平,努力就能夠讓未來更可期待,這些也是大城市讓人懷抱希望的吸引所在。
作者在文章中暗示北京沒有人情味兒、老北京人屁股底下五套房、2000萬人成了假裝在生活。文章引起熱議后,不少人寫文反駁,比如《你欠所有的北京孩子們一人五套房》這篇文章中向該作者問道老北京人不夠五套的,找你要你給嗎?
在北京,距離遠、時間緊,聚會確實沒有小城市那么頻繁;生活成本交通成本都高,房貴米貴也是有的;從外地進京,沒有父輩積累打底,白手起家的壓力大也是真的。然而,依我看,即使這些困難都存在,大家也不是假裝在生活,而是在過新生活。
人情相對淡一些,這正是現代生活的特征。過去,在鄉村,每逢農閑百事無,“一天喝一次、一次喝一天”都成,在任何一座強調效率的現代都市,怎么可能還這樣生活呢?過去是鄉里鄉親的熟人社會,家家戶戶熟不拘禮,推門就進;現在是高樓大廈的陌生人社會,人們更尊重彼此的獨立和隱私,人際交往更強調分寸感,這有什么不好呢?更何況,有分寸感不等于疏離寡淡,吃飯點兒到飯館里瞧瞧去,一桌一桌,呼朋喚友,晚了都得排隊等號,何來無人情之憂呢?
生活成本高,長安居大不易,這事得這么看:每一項高成本的困難,應該都被更高的收益對沖了。大城市有種種不便,甚至城市病,可許多人都往大城市里涌,這是一種用腳投票,是衡量了成本和收益之后的理性抉擇。住在回龍觀,工作在國貿,每天趕路是很累,可是,發展空間呢?整體算賬,一定劃算,人們才會留下。
這里面有個悖論:城市越有發展空間,越有吸引力,人就越匯集。人聚集,城市發展空間會更大,然而,也會帶來公共資源的攤薄,會帶來公共服務上的不便。既要大城市之利,又無大城市之累,這未免太過于理想。是逃離北上廣還是堅守,要看個人的志趣,但不管怎么選擇,都不能算假裝生活。
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正在推進,努力在更廣闊的戰略空間里配置資源,北京不會變成文中說的“腫瘤”,真實的生活充滿希望。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