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資訊】地球上每天都發生無數事件,作者們會寫出無數的文章,為什么有些事件和文章會引爆傳播,而有些更為爆炸的事件,卻始終默默無聞的在小圈子傳播?利用這些事件中的哪些元素,讓微名片文案刺激讀者的傳播欲望呢?
1、憤怒
回顧近來傳播事件,你會發現傳播度最為廣泛的,大多是些惡性的事件,比如江歌被殺案、三色幼兒園案、以及更早的魏則西死亡事件。
而這些事件在傳播的時候,大部分傳播者附加的語氣是“憤怒”。中國人有句話叫做“如鯁在喉,不吐不快”,這種狀態大部分是在憤怒、生氣的時刻。當你憤怒時,你會有一種抑制不住“破口大罵”的沖動,這種沖動和動物在憤怒時會發出“吼叫”,是一個生理本能。而現在,當你在媒體上看到令人憤怒的新聞時,由于當時人不在現場,你無法發泄你“吼叫”的沖動,因此就會轉化為在朋友圈中的“破口大罵”。
2、情緒
既然憤怒是人類本能中,渴望表達出來的情緒,那么有沒有其他類似情緒呢?有一個簡單的識別方法就是,這種情緒能否引發你的生理反應。如果產生某種情緒時,你會有一種大聲喊叫或者肌肉緊張的反應,那么這種情緒很可能是一種具有高度共享性的情緒。
當我們產生擔憂的情緒時,總會有一種跟他人傾訴的沖動,如果實在找不到人,我們甚至自言自語“怎么辦、怎么辦”。比如當幼兒園的侵害案件不斷發生時,很多母親都會在自己的社交網絡,來表達自己的擔憂。
3、日常高頻話題
在人們日常交流中,某些話題出現的頻率會明顯高于其他話題。這些話題很可能已經談論了幾千年,但是人們仍然會以高昂的熱情,來與好朋友討論甚至爭論。“愛情”“親情”就是這樣一個典型話題,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愛情、親情頻繁的被人們以各種傳說流傳。
4、讓傳播者有面子(社交貨幣)
在交往中,人們都傾向于以對方的某個“標志信號”來判斷身份。一個男生戴著耳釘,扎著小辮子,背著一把吉他,我們很可能會認為他是一個“民謠歌手”。而一個女生穿著職業裝,走路風風火火,我們很可能認為她是一個職場女強人。人們談論的話題,依然是有這個功能的:我們談論的話題,會讓人們了解我們是什么樣的人。
所以由于這個原因,人們更加喜歡傳播和分享,讓自己看起來更聰明、更博學、更有趣和更有面子內容。比如,當霍金去世時,關于懷念霍金的文章,就很快的刷屏了朋友圈。這類文章的傳播,就是因為它可以增加傳播者的社交貨幣,以增加自己“博學”的正面形象。
5、共鳴
作為一名文案,我們都知道“共鳴”在品牌塑造上的重要性。其實強烈的共鳴,在傳播上依然有巨大的威力。讀者之所以會對某篇文章產生共鳴,就是因為他對文章所傳達的信息,有著高度的認同。那么怎樣的文章,是可以引發共鳴的文章呢?就是讀完后,你會拍著大腿說:這他媽就是我想說的啊!
6、傳播環境
當我們選定一個具有強大傳播力的主題后,我們還需要注意傳播環境。同樣的內容,在某一個環境,也許會引發大量正面的傳播;而換一個環境也許就被埋沒,或造成受眾的反感。當我們辛苦完成一篇文章時,它縱使自身各方面都達到了完美,我們依然要評估現在的傳播環境,是否適合文章的發布與傳播。
但是當時的環境是元宵節前后,我們整體評估之后,覺得時間節點不大合適這樣略帶傷感的內容,于是將文章暫時保存下來,留到母親節發布。結果果然與我們預料的一樣,這篇文章在母親節發布后,迅速被引爆了。
7、總結
1、以“憤怒”“敬畏”“有趣”“興奮”“擔憂”等情緒,激發的傳播欲望最為強烈。
2、每天都會出現的高頻話題,比如“愛情”“親情”“房價”“都市壓力”等等話題,在傳播上會比較容易成功。
3、內容要讓傳播者看起來更美好,讓傳播者拿來使別人更喜歡自己。
4、在內容上要能引發讀者的強烈共鳴,替讀者表達情緒。
5、發布時機一定要經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