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資訊】近日,國家確定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措施:加快二級以上醫院普遍提供預約診療、檢驗檢查結果查詢等線上服務。允許醫療機構開展部分常見并慢性病復診等互聯網醫療服務。
在美國,“互聯網+醫療”不僅為患者提供了更多選擇,也讓醫師之間的業務交流有了更直接的平臺。
近年來,美國最大的醫師在線社交網絡平臺Doximity備受關注。它為專業醫療人員提供了一個進行業內聯絡、信息交流和醫療合作的安全平臺,僅用了3年時間,便讓全美超過60%的醫師都注冊成為會員。與此同時,醫師們累計在其中創建了2000多萬個專業聯絡關系(相當于平均每個成員有53個直接關聯的同事),每天通過其發送的加密信息超過2萬條。3年時間里累計有將近215000個工作機會通過該平臺提供給其成員。
“互聯網+醫療”,盡管一直以來不乏嘗試與探路者,但由國家明確提出,甚至用到了“加快”的字樣,還是首次。醫療健康服務插上“互聯網+”的翅膀,看來無需久等。
事實上,“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已經有了相當多的成功案例,醫療健康服務的互聯網化,所能帶來的服務創新與效率提升,一直以來不乏想象空間,“互聯網+醫療”,能否在醫療領域催生出“滴滴醫生”、“共享醫院”之類的超級應用,令人期待。
如今已是網絡時代,患者有需求,先向萬能的網絡尋求答案,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兒。資本市場也早已相中了網絡醫療這一塊,在網絡問診平臺,移動醫療APP上投下重金,如何讓醫生和醫療服務上網,實現醫療問診的網絡化與移動化,更是市懲資本追逐的下一塊醫療“蛋糕”。
不僅國內如此,根據美國一項對全國超過3000人的電話調查結果顯示,通過網絡獲得健康信息已經成了美國人獲取健康信息途徑的一部分。不難看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求診的趨勢恐怕已不可逆轉。
目前,醫療領域的關鍵矛盾是有限的醫療資源與不斷增長的醫療需求,而在醫療資源很難短期內提升的背景下,如何盡可能提升效率,就是重中之重,而“互聯網+”在這方面恰恰有著天生優勢。
通過名醫上網與互聯網初診,有望釋放專業醫生寶貴的零碎時間,同時也將一定程度上增加醫生的收入,患者也免去了往返醫院的折騰,得到了更便利的服務。即便是一些需要化驗、入院的診斷和醫療服務,也同樣可以通過互聯網對醫療服務資源進行必要的整合,讓患者就近化驗,就近入院;甚至還有望通過資源整合,將醫療服務人員與醫療機構,病房設備之間的固化關聯解構,從現有的硬雇傭轉為松散型的軟合作,讓醫療服務與資源更貼近患者,實現醫患供需更優化對接。
當然,由于醫療服務的特殊性,對于“互聯網+醫療”的模式,即便是醫療服務領域的內部也不乏爭議。盡管網絡就診,具有不用排隊掛號,省錢省力;可同時咨詢多地專家;可匿名等諸多便利,但也有醫療專家并不認同互聯網醫療,他們認為在網上問診極有可能因為患者對自身癥狀描述不全面或描述有誤,而導致誤診,耽誤治療時機。
不僅如此,互聯網醫療的醫生資質認證也難免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一些患者因輕信所謂“網絡醫生”而致上當受騙的,也不在少數。從這個意義上說,“互聯網+醫療”究竟該怎么加,網上“滴滴”一個醫生,究竟靠不靠譜,醫患在網線兩頭的問診模式,又是否得當,風險幾何,的確需要慎重,對其監管力度自然也需強于當下的互聯網共享經濟。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