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資訊】基于人工智能的臨床診療決策系統,智能醫學影像識別、病理分型等已在一些疾病領域得到應用。醫療衛生直接關系人們生命健康,對‘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創新應該審慎包容,以風險可控、不威脅生命安全為前提。對線上醫療健康服務行為的監管,需要統一標準和規范,在制度和技術層面建起防火墻,明確行為邊界,劃清政策底線,實行動態監管,才能讓老百姓放心地在線上看病診療。

作為全國較早開展的“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浙江寧波云醫院,從預約掛號到檢驗、病理、影像、護理、藥房等全方位進入云端,今年醫保支付也將接入。這大大改善了人們的看病就醫、健康服務體驗。據粗略測算,一年里,醫療信息化能為寧波患者節省就診時間約6000萬小時。
云診室是寧波云醫院的一大特色。糖尿病患者陳先生是最早一批體驗云診室的居民,當時先開設的是糖尿病云診室。陳先生將自己的血壓與血糖監測記錄上傳到云診室,由醫生診療。醫生也可憑病人授權,調閱過去的看病記錄。隨后拿醫生授權的電子處方,到固定的藥店配藥。“本來要定期跑醫院,掛號排隊等待太麻煩。今后在家就能看病,真方便!”
在云醫院平臺上,醫院有專科、專病云診室,為復診、出院病人提供線上診療、隨訪、咨詢服務。基層也有云診室,與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相結合,利用云醫院平臺和“掌上云醫院”終端,開展線上線下協同、醫防一體化服務,提高家庭醫生服務效率。一些大醫院還利用云醫院平臺,搭建起從醫院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居民家庭的心血管康復三級服務管理體系。
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多,從最初的移動支付、手機預約掛號到互聯網醫院、線上復診、輔助決策、做手術等。如何利用好新技術,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是有關部門面臨的新命題,需要各方協同參與解決。
社科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秋霖認為,“互聯網+醫療健康”發揮著惠民、賦能、治理三方面作用。醫院互聯網化、遠程診療等創新服務,降低了群眾求醫問藥的經濟和時間成本;通過在線學習、輔助診斷決策等幫助醫生,特別是基層的醫生,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通過大數據管理,促進對健康的有效治理,提高群眾獲得感。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