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資訊】進入互聯網下半場,市場從產品經濟向情感經濟轉變,營銷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從恐怖營銷到焦慮營銷,不同的營銷方式恰好契合了相應的社會形態。
所謂恐怖營銷,就是商家宣傳生活中的危險和疾病的危害,讓消費者感到恐怖,以此推銷自己的產品。
比如前些年廣告滿天飛的滿婷香皂,提出了人的面部有螨蟲的說法,如果不及時清除還會交叉傳染,嚇壞了多少年輕的媽媽,紛紛掏錢購買產品。

還有治療灰指甲的亮甲魔性廣告:“得了灰指甲,一個傳染倆,要問怎么辦?趕快用亮甲!”,給多少患者留下了大面積的心理陰影。
這些廣告語在當時取得了奇效,商家因此賺得盆滿缽滿。
恐怖營銷是產品經濟環境下的產物,產品經濟時代市場競爭激烈,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嚴重,商家不得不在產品的宣傳上獨辟蹊徑,制造出一些聳人聽聞的廣告語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
而隨著互聯網下半場的來臨,出現了新的營銷方式——焦慮營銷。
我們為什么會產生焦慮呢?處于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猛增,大量的信息撲面而來。人們越來越少地進行深度閱讀和思考,反而沉溺于微博、朋友圈里的大量信息、熱門話題等等,而這些信息卻常常出現“神反轉”,讓人難以捉摸。
前段時間發生的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一開始被曝出時,很多人都說是女司機先撞的公交車,于是大量的謾罵撲面而來,一些“大V”也添油加醋地指責女司機是“馬路殺手”。結果當監控攝像公布之后,才發現是公交車撞了女司機,原來女司機也是受害者。這下互聯網又熱鬧了起來,“大V”開始紛紛道歉。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這種“神反轉”層出不窮。

香港中文大學的一位教授提出了“信息成癮”的概念,他指出如今信息爆炸,人們對于信息的接受是成平方數增長的,但是人類的思維模式還沒有很好的調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的信息的階段,當面對著過載的信息,很多人感覺自己的知識不夠用,由此就容易形成一種強烈的焦慮感。
同時,新媒體社交方式刺激了人們的炫耀心理,從而使人感到焦慮。
在互聯網下半場的環境下,各種新媒體社交方式不斷涌現,微信、微博、抖音等應用,在方便了人們進行社交互動的同時,也成為了人們進行炫耀的工具。
人都是有炫耀心理的,現在特別火的喜茶,為什么店門口都會排很長的隊伍?是因為他們家的茶真的特別美味嗎?其實不是這樣,很多人就是為了拍一張喜茶的照片發微博和朋友圈來炫耀一下,以此引起大家的點贊,過一把炫耀的癮。

有一份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現代人的幸福感往往取決于他們的“鄰居”。這里的鄰居指的并不是左鄰右舍,而是所有和我們有比較近的關系的人,比如朋友、同學、同事等。如果我們比別人強,我們就會覺得幸福,反之則會陷入焦慮。
而新媒體社交方式的盛行,讓我們能更頻繁地看到這些“鄰居們”在炫耀,這才發覺:原來他們過得都比我好。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人類自古就有著攀比的本能,《圣經》中記載的人類第一樁謀殺案也是因為攀比產生的:亞當的兒子該隱因為弟弟亞伯獻上的貢物比自己的好,因此就殺了他。
而現如今,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種種經濟壓力撲面而來,人們的攀比心理更加普遍,在新媒體社交方式的推波助瀾下,放大了人們的焦慮感。

焦慮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前幾年,一張“葛優躺”的照片引爆網絡,這張出自于情景喜劇《我愛我家》的照片引出了“喪文化”的概念。
它指的是流行于青年群體當中帶有頹廢、悲觀等情緒的文字或圖畫,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勢,反映出了當前青年的精神特征和集體焦慮。在焦慮之下,這些年輕人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中難以自拔。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也提出,日本已經陷入“低欲望社會”。日本新一代年輕人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干勁,不炒房、不炒股、不結婚、不買奢侈品,宅男宅女越來越多,一部手機便框定了自己生活的所有。
連著名導演北野武都說很不理解自己的兒子,90后的兒子對掙大錢買豪車全無興趣,最喜歡的事情竟然是在門口小吃店排隊,買一個好吃的便當。
處于焦慮時代,很多商家抓住了社會大眾的心理,開始進行焦慮營銷。

戴森公司推出的“網紅款卷發棒”,定價人民幣3690元,是普通卷發棒的十多倍,這簡直貴的離譜。甚至有人說:如果你的男朋友今天突然說喜歡直發的你,很可能是他不想給你買戴森新出的卷發棒!
但是,即便是如此高昂的價格,還是引來好多人爭相購買。這當然不僅僅因為這款產品功能實用,更主要的是戴森的設計師抓住了人們的炫耀心理,在產品設計上格外精致、科技感十足,這種“逼格”易于在網上傳播。好多人買來戴森卷發棒的第一件事就是發微信朋友圈炫耀一下,當看到朋友圈的一片點贊,焦慮感瞬間消失了。

在知識付費領域焦慮營銷也特別常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下,人們都渴望學到最精準、有用的知識,以此改變自己、獲得成功。
于是聰明的商家在介紹其課程產品時也特別迎合需求,在標題上寫到:《你最該掌握的10堂職場課》、《通往財富自由之路》、《2018年有10萬人因為這堂課程改變了自己,有你嗎?》等等,每次看到這種標題,都不禁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渴望成功、渴望改變命運的人們瞬間熱血沸騰,來不及多想就趕緊購買課程。只有走在通往成功的學習之路上,焦慮感才能有所緩解。
從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企業只有符合市場趨勢、緊跟社會形態的變化,才能在復雜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