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電信詐騙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隨著今早254名大陸犯罪嫌疑人被中國警方押解回國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焦點。人們不禁想問,電信詐騙為何屢禁不止?
隱蔽化作案,產業化發展,企業化運作,跨境跨國犯罪——這是近年來電信詐騙犯罪的一個發展趨勢。從近年來電信詐騙的大案要案中可見,每挖出一個案子,就牽連出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動輒跨國跨境,涉案資金上千萬元的也不鮮見。
此次警方在印尼抓獲200多名電信詐騙犯罪嫌疑人,大部分是從境外向境內撥打詐騙電話的“電話組”成員。打造境外“電話組”,犯罪團伙近年來已經形成一整套流程。
從騰訊科技以往的報道來看,實施電信詐騙主要借助兩條渠道,一是通信線路,二是銀行網絡。騙子通過通信線路與事主聯系,進行誘騙;事主受騙,把錢存入“安全賬號”,騙子通過銀行網絡將錢快速提走。由于這兩條渠道一直監管不力,犯罪成本低、收益大,極大誘發了犯罪,這也是電信詐騙屢打不絕的主要原因。
除去受騙者警惕性不高等因素外,電信和金融系統也應該承擔一些責任。
從電信層面看,部分電信運營商、電信增值服務商在將業務層層轉包后,并未采取有效的監管機制,因此違規經營、管理松懈的現象較為普遍。
例如,一些地方電信產品登記管理不夠規范,消費者不需實名登記也可買到群發短信卡、SIM卡等。犯罪分子可以大肆購買手機卡,用于撥打詐騙電話、發送詐騙短信。詐騙得手后,迅速銷毀卡號,再購買新卡繼續作案。
從金融層面看,有些銀行對批量開卡、委托辦卡審核把關不嚴等問題,犯罪分子可以通過一些渠道輕松獲得“無名銀行卡”,在作案后將其扔掉,逃避追捕。此外,近年來,隨著在線支付的普及,犯罪分子開始利用電話銀行、網上銀行,通過套取被害人銀行賬號、密碼、網銀動態口令后迅速轉賬錢款。
由此可以看出,制度上的缺陷,導致電信詐騙屢禁不止,而電信詐騙本身又不受地域和空間的限制,使得破獲有很大難度,破案成本非常高。
數據顯示,近幾年來,電信詐騙案件以每年20-30%的速度快速增長。今年1至8月,全國公安機關共立電信詐騙案件31.7萬起,同比上升31.5%。由此帶來的直接影響是,2014年電信詐騙給廣大用戶造成損失超過一百億元。今年1-8月份,損失已近百億元。
電信詐騙已經成為全球問題,不僅在中國有,在東南亞、歐美甚至非洲都不同形式的存在,粗略估算,已經蔓延到全球30多個國家。其中,印尼、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由于運營成本相對較低,成為詐騙團伙“電話組”比較青睞的落腳點。據統計,境外打入中國的詐騙電話中,印尼占了近1/5。
面對猖獗的電信詐騙,老百姓該如何避免呢?
今年6月,國務院批準建立了由公安部、工信部、中宣部、中國人民銀行等23個部門和單位組成的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全國打擊治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
針對電信詐騙這一社會頑疾,特別是犯罪行為依然猖獗的當下,防范對策還得與時俱進。
從老百姓自身而言,首先防電信詐騙首先需要端正心態,切莫貪心。其次,不輕信來歷不明的電話和短信,不回復手機短信,不給犯罪分子進一步設圈套的機會。再有,無論何時都不要輕易向對方透露自己及關系人的身份信息,通訊工具、存款、銀行卡等情況。
從相關監管機構來看,由于電信詐騙的兩個關鍵環節“詐騙電話”和“銀行轉賬”在目前尚沒有“源頭”管制措施,而通信業務和金融產品的某些安全隱患,在某種程度上為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
犯罪分子利用電信開辦業務中的漏洞,以欺騙、隱蔽方法得到電信運營商網絡支撐,是其實施犯罪的必要條件。從這一點上,電信運營商在辦理業務等審核機制還上應加大嚴謹力度,其次,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措施要到位。這里不僅僅是電信運營商,還有房地產商、銀行等等。
當然,電信詐騙要“防”,也更要“堵”,國家還要對電信詐騙者加大懲治力度。
責任編輯:魏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