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3D打印雖然被媒體炒得如火如荼,但其技術目前并不完全成熟,還有一個較長時期的發展和適應過程。由于我國工業化革命沒有完成,與國際同行比較,還有不小的差距。
這是我國3D打印行業面臨的實際情況,我們不能回避,必須客觀面對。我們要想推動3D打印技術發展,就必須打開國門,與國際高手過招,從中發現差距,尋找共識,攜手合作,才能共同促進3D打印這個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
1、我國3D打印與歐洲不在同一水平
過去我們沒有走出去,對國外同行的情況不太清楚,只是在新聞里或一些會議上了解信息,很多專家對國內3D打印發展一直比較樂觀,基本判斷依據是:目前全球3D打印技術都不成熟,都還處于起步期,差距都不大,因此中國3D打印總體與國際同步。而且,還有不少專家更為樂觀的認為:中國3D打印技術是我國唯一能夠與國際同行處于同一水平的先進技術。
從局外人的角度來看,的確是這樣。你說歐美技術先進,為什么歐洲也沒有大規模地推廣應用?歐美不也是“小而散”嗎?歐美的技術能夠做砂模,我們也能夠做;歐洲能夠做金屬3D打印機,我們也能夠做;總之,歐美有的技術,我們也有……
從表面上看,專家們的樂觀判斷是正確的,也有數據給予支撐。2013年全球3D打印市場規模大概接近40億美金,在2012年基礎上增長了大概一倍。但是,僅僅40億美金的市場規模,還不如一家大中型企業一年的產值;國內大概3億美金,歐洲大概10億美金,美國大概15億美金。
總體來看這些數據還是顯得微不足道。
但是,通過本次考察,使我們對歐洲3D打印發展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發現我們的樂觀判斷過于盲目,過于草率。現在3D打印的應用市場還沒有啟動起來,但是一旦啟動起來,我們可能就面臨滅頂之災。這不是危言聳聽,現狀其實會比較殘酷。
2、我國3D打印與歐洲同行的主要差距
第一、歐洲3D打印行業從技術本身的角度來看,的確比我們成熟很多,尤其是工藝技術、研發投入、人才基礎、產業形態、材料等領域都比我們強。這個觀點,國內同行也是高度認可的,畢竟歐洲的工業化比我們早,工業基礎比我們扎實,科技創新和人才優勢明顯,在3D打印領域的研發也比我們早一些。
第二、歐洲打印企業規模普遍比國內同行大,一般企業銷售收入都在10億人民幣左右,而國內還沒有一家企業收入過億,甚至超過5000萬的企業都沒有幾家。大多數企業經過多年的艱辛努力,銷售收入才保持在兩三千萬的水平。不要小看兩三千萬與10億的差距,歐洲企業從10億再上一個臺階,很快就可以做到50億,100億,200億;而國內企業要從兩三千萬做到一個億,可能還需要兩年三年,再從一個億做到10個億,可能需要五年十年。可是五年、十年以后,我們做到10個億,歐洲同行已經做到200個億,我們是同一個水平嗎?我們還能夠競爭嗎?200億的企業拿10%投入搞科研,就是20個億。我們呢?10億里面拿10%投入搞科研才1個億。差距越拉越大。
嚴重的是,我們國內還沒有哪一家3D打印企業走出國門,開始真正國際化。但是,歐洲幾家大企業不僅完成了在歐洲的布局,還通過代理商完成了在國內各個主要城市的戰略布局。一旦國內市場啟動起來,單憑國內市場我們就可能被遠遠地拋在他們身后。
第三、歐洲整個3D打印行業基本上還是各自為戰,沒有形成整體戰斗力,缺乏一個行業組織的引領和整合;這個現狀與過去國內的狀況是一樣的,這點給了我們追趕的機會。但是2012年10月以來,國內率先成立了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小而散”的局面正得到改變。歐洲的國情與我們不一樣,他們的行業協會與我們也不一樣,在歐洲做點事情其實遠比國內困難許多。所以,這是留給我們最好的機會。
第四、歐洲3D打印行業也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完全打開應用市場;從他們宣傳和推廣的內容,我們就可以發現,他們其實也陷入了迷茫:3D打印究竟能夠做什么?這是我非常關注的問題。
在首屆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大會上,我就這個問題咨詢過美國的、歐洲的許多同行。他們也說不出來。否則,他們不會炫耀:利用3D打印技術打印一把吉他,打印一支電子琴,打印一個臺燈,或者打印一把手槍……
其實,我認為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就表明他們無計可施。如果傳統制造業能夠做出來的東西,3D打印技術也可以做出來,這不應該是新聞。傳統制造業經過數千年的積累和發展,已經非常完善和成熟,無論是工藝特點,還是成本因素、材料因素,3D打印技術都是無法比擬的。
如何來推廣3D打印技術呢?
3D打印技術的真正奧秘所在,不是什么都能做,而應該是傳統制造業不能做,或很難做的領域,利用3D打印技術可以輕松實現。就是說,我們宣傳和推廣3D打印技術,要找到3D打印的比較優勢。絕大多數產品的生產制造與新產品開發利用,傳統制造業的優勢更為明顯。在不具備優勢的領域,對于3D打印技術來講,就成為劣勢,3D打印技術幾乎就沒有用武之地。
第五,國內資本界對3D打印特別謹慎,與表面上看起來轟轟烈烈的股票市場形成強烈反差,但是,投資商們都有一個共同觀點:目前,3D打印還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
雖然歐洲同行注重生產設備與加工服務相結合的方式,是推進3D打印技術產業化的有效形式,但是,這也不可能是長遠之計。設備生產商的主業就是研發設備、生產設備,實現產業化,不可能將加工服務作為主業來推進。但是,當前,如果我們3D打印行業在市場沒有完全打開的情況下,自己不去主動與市場結合,還有誰去幫我們打開市場呢?
第六,與歐洲同行比較,國內3D打印行業危機四伏,雖然都處于起步階段,都處于“小而散”的狀態,但是,無論從企業規模、研發投入、產品成熟度、市場開發、材料開發等多個角度來看,歐洲同行都遠遠超過我們。而且,歐洲同行在國內的網絡布局已經基本完成,一旦國內市場全面啟動,他們的準備工作已經早就做好了,可是我們基本上什么都還沒有開始。
3、我國3D打印產業發展現狀
國內3D打印行業主要分為學院派和市場派。學院派主要以華中科技大學、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為主。市場派主要包括南京紫金立德、湖南華曙高科、無錫飛爾康、杭州先臨等企業為主。
作為學院派,要想將3D打印技術發揚光大,切實實現產業化,基本上還是很難的,整個國內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數。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都有直接或間接的產業化公司,一頭連著學校科研資源,一頭連著市場用戶。
按道理講,這樣的架構是合理的。問題就出在學院派的公司一般是學校老師當法人代表,學生做技術和研發,大小事情還要由老師來決定。而老師是專家,不是企業家,這是問題的癥結所在。老師不懂市場,真正既懂市場,又懂技術的老師畢竟只是極少數,在全世界成功的案例也沒有幾個。
學院派企業的老板,一般更關注科研經費和課題經費的多少,而不是公司銷售多少。科研經費是每年部委機關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分發下來的免費午餐,只需要填寫一大堆申請資料,編寫一些項目則已,而次年的考核也主要看發表了多少論文,獲得了哪些成果。相對來講,科研經費的申請工作要容易很多,沒有什么風險,老師們對這項工作簡直是輕車熟路,不需要花費多大的精力就能夠拿到這些白花花的銀子。有些老師每年申請的科研經費兩三千萬,遠遠超過公司的收入。而做公司則沒有這么幸運,市場總是充滿各種風險和挑戰。
為什么學院派企業總是做不大?總結起來,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絕大多數老師并不懂市場,不熟悉市場,公司的運行并沒有嚴格遵守市場規則,導致公司不象公司,科研單位不象科研單位;第二是大多數老師習慣于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插手,并不愿意放權,公司的經營執行層積極性難以發揮;三是在公司和科研方面,老師更愿意搞科研,而不是當公司的董事長,對公司運行的實際付出并不多,卻不愿意放棄對公司的實際控制;在他們眼中,科研經費是實實在在的可以拿在手上,而公司業績預期總是看不見摸不著;四是實驗室做出來的產品與市場總是有不少的差距,和用戶的需求總是有一定的距離,但是,老師們卻很少去認真傾聽。
4、我國3D打印產業如何崛起
學院派的公司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做到市場與科研兩個輪子一起轉,產生正能量?我想,首先應該將科研團隊在公司中的貢獻給予具體量化,從一開始就徹底解決產權問題,做到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第二,管理層與經營層要嚴格區分,規范運作,充分調動經營班子的積極性;第三,研發也要有市場意識,及時掌握市場動態,了解用戶需求;第四,科研單位申請的科研經費的考核標準應該有所調整,將資金和政策向更多具有原創性的研究領域傾斜。可以考慮將國家財政扶持的部分科研經費轉化為風險投資基金的形式,對3D打印等新興技術的扶持。
不管怎么說,學院派是國內目前3D打印領域最主要的參與者,市場派的企業一方面是由國外的科研人員回來自己找合作伙伴投資建廠的,另外方面則是與國外同行合作建廠的;還有一種類型是從代理商轉變成投資商的,通過對市場的熟悉和摸索以后,自己組建團隊開始研發并生產3D打印機。
和學院派比較起來,市場派3D打印企業的優勢目前并不明顯,研發資源和研發投入明顯不足學院派。唯一的最大優勢就是機制領先,產權清晰,權責明晰,責任到位,后勁更足,積極性更高。
2014年,可能是學院派與市場派的“分水嶺”。我們認為,3D打印市場將進一步升溫,市場派企業的市場領地將進一步擴大,營銷手段更為靈活,部分企業將尋求與國外同行合作建設研發中心、開發新產品,也會有個別企業的產品在國外設代理商或合資企業。學院派企業最大的挑戰在于何時真正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
過去是國外幾家大的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在首屆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大會之后,幾乎連一些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企業都開始通過各種手段涌進國內市場。有人問我,是好事還是壞事?明明我們的技術上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們的市場還沒有起來,一下子涌進這么多國外的企業來競爭,是不是要徹底摧毀國內3D打印企業?
我想,中國市場是一個開放的市場,歐洲市場、美國市場也是一個開放的市場,我們可以進入歐洲,進入美國,為什么就不能讓歐洲和美國的企業進入中國呢?鼓勵公平競爭,有利于我們跑的更快。封閉保守,只會怠務先機。我們沒有進入歐洲、進入美國,并不是他們不讓我們進入,而是我們自身實力不夠,還沒有能力進入。3D打印行業,一樣遵循不進則退的自然法則。如果我們在國內都競爭不嬴,又何談參與國際競爭呢?
只有在激烈的競爭中才會拼殺出一批精英企業出來,才可能走出國門,成為一家優秀的國際企業。如果,我們的學院派企業不能勇于走出校門,不更多地遵循市場化規則,淘汰將是可能的。
針對當前國內3D打印行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我們提出幾點建議:一是要加大科研投入,引導3D打印技術與傳統產業結合;二是加強與國際間的對話,及時跟蹤和了解國際同行的先進技術和發展方向,并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三是要抱團發展,避免單打獨斗,充分利用聯盟的平臺和資源優勢,集中打開應用市場。加強行業資源整合,采取多種途徑和形式,實現強強聯合,增強抗風險能力;四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以市場為導向,不斷開發出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