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朋友圈要被這些‘廣告’刷爆了!”上海外企白領謝楠舉著手機有點憤憤然。他口中的“廣告”,是指一些聯系人在朋友圈內發送的企業產品信息、活動宣傳信息等等。“你看,這是汽車的廣告、這是培訓班的廣告、還有賣房子的廣告……本來一個好好的朋友圈,現在被搞得商業氣息多重。手指時常要刷動四五次才能看到一條真正想看、覺得有意思的信息。 ”

當朋友圈中充滿著讓人厭煩的廣告,各種心靈雞湯、勵志故事等“垃圾讀物”,以及太過細節的個人隱私的展示時,很多人都與謝楠有著相似的感受:看朋友圈簡直就是對視覺的一種綁架。
朋友圈變成“生意場”
當越來越多人將工作帶到微信中時,朋友圈開始淪為工作圈、生意圈。如同當年“微博營銷”一般,“微信營銷”這一概念應運而生,并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 “微信營銷”的核心概念就是“熟人經濟”,利用朋友之間的天然信任關系進行營銷,很多人希望通過微信這個平臺將自家的產品“一傳十、十傳百”的傳播出去。
“朋友圈里最近又搞出新花頭,什么集滿點贊送禮物,真是讓人叫苦不迭。 ”高校助教甄嬌麗說,有次一位同事在朋友圈里發了一條信息,說集滿38個贊可以獲得一臺商家免費贈送的電水壺,并懇求大家積極點贊。甄嬌麗覺得挺新鮮,就給同事點了一個贊。但沒想到才過了兩天,朋友圈一下子冒出一大堆呼吁點贊的信息,還有朋友專門私信她,“求”她去點贊。 “我的朋友圈好友很多都是同事,上班時低頭不見抬頭見。不點贊吧,太不給人家面子啦;點贊吧,這又完全不是我感興趣的事情。現在怎么連看個朋友圈都要考驗辦公室政治啦! ”甄嬌麗感慨。
刷屏者想推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很多時候并沒有起到預想的效果。 “我的朋友圈現在就是‘淘寶網’。我時常不得不浪費手機流量,刷一些自己不需要的商品信息。對這些信息,我一般直接跳過,無視其存在。 ”“在朋友圈發布廣告營銷,讓我感到厭煩又無法說出口。所以,如果有哪個朋友刷屏過度,我會偷偷屏蔽他在朋友圈的信息。 ”記者隨便問了幾位身邊的朋友,大部分人都對朋友圈中的推銷行為非常反感。
這碗“雞湯”我喝不下
“同志們,現在走過來的是微信方陣。看他們左手手機,右手充電器;身后背著一鍋心靈雞湯,胸前掛著佛經和養生秘方,自吟著勵志經典和情感小句;他們傾身側臉嘟嘴瞪眼,45度俯拍著健步走過主席臺。首長問:‘同志們好,同志們刷新朋友圈了嗎? ’微信方陣響亮地回答:‘首長好,天安門Wifi密碼是多少? ’”
這是最近微信中流行的調侃在朋友圈中發心靈雞湯等垃圾信息的“段子”。
發心靈雞湯,沒有什么不好,畢竟是“雞湯”,可以撫慰人的心靈。但朋友圈就這么大,你轉我、我轉你,搞到最后很多人竟然會發同樣的東西,看看我們的手機,很多的朋友圈現在就是這樣被多次、重復刷屏著,于是美味的“雞湯”變成了能淹死人的“雞湯池”。
在國企工作的于冬麗平時最恨有人在朋友圈中發心靈雞湯之類的文章,一旦誰發了就會立刻被她屏蔽。但有個人她卻不敢屏蔽,就是自己所在部門的處長。“處長一天要發20多條微信,有勵志故事、有心靈雞湯、還有官場段子,他還會對每篇文章進行評論,對有的文章還大贊特贊。領導發了,有些同事就跟著轉。不知不覺,我的朋友圈里就都是這些垃圾內容了。 ”于冬麗說,處長轉發的文章有的還蠻有意思,有的就不敢茍同了,但“就算篇篇精彩,每天都讓你讀十幾篇喬布斯的成長史,也會厭倦。 ”
你的世界我不想太懂
記者王欣過去喜歡一邊吃飯一邊刷朋友圈,不過現在她不敢這么做了,因為她曾在吃晚飯時被朋友圈中的一條信息惡心到。當時,王欣的一位女性朋友在朋友圈中發了一張自己三歲寶寶的圖片。照片中的寶寶正坐馬桶上,小手透過兩條小胖腿指著馬桶中自己剛剛“嗯嗯”出來的東西,憨態可掬地對著鏡頭大笑。“我絕對屬于手賤,點開了大圖。雖然是寶寶的‘嗯嗯’,但那東西在圖片上看得太清楚了,我差點把口中的一口菜噴出來。 ”
朋友圈設計的初衷就是為了能在朋友間分享個人生活。可在現實生活中,有時由于價值觀與性格等不同,很多人并不喜歡了解到自己朋友那些過于隱私的細節信息,但卻不得不被綁架著去了解。
“全都是沒有‘營養’的東西。 ”IT公司工程師王毅對自己朋友圈中大部分內容這樣評價。他說,自己喜歡看朋友圈中的同行發的行業信息,但現在總要翻好幾頁才能看到一篇有價值的文章,其他都是朋友發的個人生活信息。
“吃個飯要連發三次照片、唱個KTV要發好幾張看也看不清的照片。我有個朋友次次還要發滿九張圖片,參觀人家的辦公室,會發桌子一張、電腦一張、椅子一張等等。發的人覺得向朋友展示豐富多彩的生活很開心,但很多時候看的人并沒有多大興趣。有幾次我都想屏蔽他們,但又怕漏掉他們發布的個人重要信息,比如結婚、生子、換工作、組織聚會等。 ”記者采訪了幾位IT工程師,發現像王毅這樣對朋友圈個人信息“接受度低”的人,在技術型人才中特別多。他們大多不愿意在朋友面前暴露自己的事情,也不太喜歡了解朋友的生活點滴,他們覺得:看朋友圈,時常有種被“情感細膩”的朋友綁架的感覺。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