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內容摘要】相信許多習慣網絡閱讀的人都有同感,有的文章僅為一面之辭,或在結構和文字上一無是處,但在網絡上卻鋪天蓋地地傳播;某家企業快要破產了,媒體還在溢美其辭,令人起雞皮疙瘩……沒有質量和觀點、“阿諛奉承”式的文章被人歸為“信息垃圾”,但問題是:誰來定義“信息垃圾”、誰能讀懂始作俑者的動機?

不容置疑的是,我們身處營銷和消費時代。而營銷解決的并不是真理性的問題,而是產品快速交付及利潤最大化的問題,即所謂的“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因此,事情本身的真與假,甚至虛與實,只要不違反大原則或觸及底線,有時界限是很模糊的,而且也沒人追究。例如,我們去商場買商品,售貨員向你吹噓“我的產品是最好的,全北京找不到比這更好的”——你當然不會相信但肯定也不會“追究”這句話,相反,他的自信和熱情會感染你,如果服務很周到,可能還會讓你“動心”。而如果銷售員實事求是地說“我的產品在海淀區,相比其他同類商場,質量確實要低一些,但我們的價格很便宜”,那顧客多半不會再聽下去,而且那句話也無法讓銷售員在表達時充滿自信。
同理,商家花錢或不花錢在媒體上做廣告,無論是硬廣告還是軟廣告,其既希望達到“漫天飛舞”的目的,也希望“一箭中的”,最好無孔不入,互聯網上到處都是我的名字,有了“群眾基礎”才能迎來消費者。盡管工商局希望嚴查“小廣告”,而商家卻巴不得小廣告越多越好。在中立人士看來,有的文章“媚態十足”,但如果涉及某企業,企業上下看了都會樂開懷,激勵員工的目的也能達到;從搜索引擎的角度來說,其企業名稱在網絡上反復出現并被廣泛轉載,其傳播效果已然達成。
商人不會天然地接受道德和學術的束縛,他的機會主義,包括營銷上的夸張,從很多方面來看,具有很強的現實合理性,并且有助于推動企業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恰恰是許多敢為天下先的企業家或弄潮兒,掘得第一桶金的“黃金時代”,早年在深圳,第一批買股票和第一批做印刷的人,都賺得盆滿缽滿。在成功學盛行的時代里,營銷上“舍我其誰”的氣勢,經常會體現出一種魅力,盡管仔細推敲會問題百出。這恰恰是印刷業輿論場的特征,營銷性登峰造極。極少有人會去對比、分析、思辨、爭鳴,滿腦子想著如何獲得訂單。因而,具有文化品格的作品少之又少也可想而知。但這也從另一個角度折射出從業者的焦慮,無法從容。
在某種意義上,“信息垃圾”對印刷業的商家而言,是偽命題,在不觸及底線的前提下,無所謂對錯、無所謂真假,只要能實現傳播最大化,便可能實現與潛在客戶的對接。
當然,有追求的商家,已不滿足于“信息的鋪天蓋地”,更追求“快、準、狠”,即追求更高質量的信息傳播及其效果。有追求的商家,逐步摒棄發展的“機會主義”,而更趨于科學發展。
本文編輯/印聯小黑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