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4個月前,還在對外抱怨公眾平臺信息過載、過度開墾,并對微信營銷潑冷水的微信團隊,據稱正在醞釀開放收費的服務類公眾號。

近日,有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微信平臺或將很快進一步推進公眾平臺的商業化,其中包括對公眾平臺的注冊、運營、收費等流程的優化完善。例如,全面開放公眾號注冊及運營,針對服務號將提供各種數據接口,但同時收取3000元的年費。
對此,騰訊官方向《第一財經日報》回應稱,目前微信公眾平臺的開放和建設還在有序推進,對市場傳言不予評論。
令騰訊糾結的公眾號
微信在2012年8月推出公眾平臺,個人和機構都可以建立微信公眾賬號,通過文字、圖片、語音與用戶溝通互動。“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這是微信公眾平臺為自己打出的口號。
對于公眾平臺的建設,騰訊CEO馬化騰的理念是,制定簡單的規則,讓平臺的開發者和用戶自己創造玩法。“有時候我們看到都會覺得嚇一跳,覺得還可以這么玩。”馬化騰曾如此說道。
但開發者的玩法也讓成長中的微信遭遇煩惱。微信今年6月對外公布的數據顯示,微信公眾平臺自發布以來,已有3萬認證公眾號,其中企業賬號的比例超過70%。在公眾平臺逐漸發展的過程中,信息泛濫也隨之出現。
微信產品總監曾鳴此前曾對記者表示,“垃圾信息”轟炸式營銷的隱患幾乎與公眾平臺相伴而生。“一些企業在公眾平臺上盲目追求用戶數,把平臺當作宣傳渠道,對用戶進行信息轟炸,這就像過度開墾土地,只能產生短期效應,損害平臺和企業自己的利益。”曾鳴說。
這促使微信在今年7月宣布,新版微信公眾賬號將分為訂閱號和服務號。其中,訂閱號每天一條群發權限,群發消息收至訂閱號文件夾,不進行強推送;而服務類公眾賬號群發權限有限,暫定每個月一條。不過,微信對服務號開放了部分關鍵接口,且可以自定義菜單。
目前,微信已經挑選擁有一定品牌和口碑的合作伙伴如南方航空[微博](2.91, 0.00,0.00%)、招商銀行(10.80, -0.14, -1.28%)等探路,待模式成熟時在各個領域進行復制。現在看來,這些舉措或在為后續商業化政策埋下伏筆。
商業化再探路
在外界看來,如果上述信息屬實,這將是微信繼游戲與O2O之后,對商業化的第三次探路。
今年7月,首款微信游戲《天天愛消除》剛剛面市一天,就超越《植物大戰僵尸2》,沖到了蘋果應用商店免費榜首位。
從《飛機大戰》到《天天愛消除》、《天天連萌》等,微信游戲并沒有多少高深的技術含量,卻讓外界見證了微信平臺強大的影響力。
此后,微信5.0版引入了微信支付、表情商店、游戲中心、二維碼掃描、條形碼報價、掃描英文翻譯、封面、街景等功能后,一個閉環的商業模式初見雛形。特別是今年9月底,騰訊宣布推出微生活會員卡新版本,借助微信和手機QQ的龐大虛擬關系鏈,騰訊將觸角伸向線下萬億元市場,試水O2O。
這也讓擁有超過4億用戶的微信有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與傳統QQ的成長方式類似,微信將憑借客戶端匯聚的海量用戶群為依托,塑造出一個集結各種盈利模式、貫穿各類互聯網業務的商業平臺。
在向企業收費方面,此前已有先例。今年6月,日本即時通訊服務LINE也計劃面向企業客戶推出了一款名為“官方賬號”的產品。對于與LINE簽訂半年或一年期合約的企業客戶,除了20%的稅費之外,還需要一次性向LINE支付6690美元費用。此外,購買LINE官方賬號的企業發送和接收信息也需要向LINE付費。
韓國移動社交工具KaKaotalk提供了和公眾賬號類似的Plus Friend功能。Plus Friend中包括娛樂明星、品牌商戶等賬號。用戶關注這些賬號后,將接受到他們發來的廣告等信息;而企業則需因此向KaKao支付一定的費用。去年年底時,KaKao Plus Friend中的廣告客戶達到了200家,它們吸引了6600萬用戶的關注,每個月給KaKao付1000萬韓元的月費。
與KaKao推出的Plus Friend類似,今年9月份,明星陳坤的微信公眾賬號(服務號)改版新增付費會員功能,粉絲在按月或按年等方式支付一定費用后實現深度互動。業內傳聞,會員制推出一日,已攬金700萬元,微信暫未參與分成。
此前,南方航空信息中心高級經理邱文輝告訴記者,去年南航曾與新浪微博溝通過與微信服務號類似的合作,但新浪微博最終給出的反饋是,如果微博開放相應接口,需要南航支付一筆不低的費用;相比之下,微信的開放則是免費的。這讓南航做出了把微博定位為發布信息的廣播平臺,而微信則定位為與用戶進行深度服務與互動的平臺的決定。
一位從事微信營銷的人士表示,在經過此前幾輪商業化試水以及用戶培養較為成熟后,如果收費,一方面或將擋住一部分用戶群體注冊服務號,利于提升服務質量,特別是如果微信未來愿意推出更多關鍵API給到服務號,如除了支付接口、個性化菜單定制服務外,提供后臺數據統計幫助商家量化微信營銷成果等,這對于企業來說是好事;但另一方面,微信官方層面一直缺少和開發者群體的互動,一些功能提供后又收回,對于微信的政策往往“拿不準”,“與收費政策相比,微信第三方運營者們更期待微信公眾賬號平臺更公開、更公平的開放策略出臺。”該人士表示。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