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微信是一種人際交往的輔助工具,其所帶來的改變,就是交流方式上的一種創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多遠,還是取決于自身的情感維系,與工具無關。至少微信的傳播,甚至互動,都不是強制性的。你如果學會主動運用微信,那么它就是一個有效的工具;而如果你過度地依賴它,使之成為壓倒性的交流工具,那么你就會有壓迫感,甚至面對大量的信息浪潮而出現信息焦慮。

你有微信嗎?你有幾個微信群?你有沒有注冊公眾號?這年頭,如果你沒有用過微信,那么在很多人眼里你很OUT。而同時,同學群、朋友群、工作群,大量的刷屏,公眾號、朋友圈,信息的泛濫,又是否會讓你有一種信息過載的負重感?說實話,對于微信,很多人是又愛又恨,每天習慣性地刷著屏,卻又諸多抱怨,甚至叫著“要逃離微信”。微信作為一種移動社交工具,其出現和普及,對人際傳播、人際交往,究竟帶來了什么樣的改變?基于這樣的社交工具,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更近了還是遠了?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新媒體傳播專業碩士項目主任周葆華有他的見解。在他看來,微信只是一種人際交往的輔助工具,其帶來的改變,就是交流方式上的一種創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多遠,還是取決于自身的情感維系,與工具無關。 ”
“我們必須承認,微信是傳播史上的創新,它帶來了很多積極的變化。 ”周葆華認為微信有三大優勢,一是作為即時通訊工具,在網絡越來越通暢的今天,微信大大提高了人際交往的頻率和效率,幾乎可以無縫地接入工作生活的各個時段;二是相比以往的各種傳播工具,如電話、短信等,微信綜合運用文字信息、網絡音頻和視頻,使得這種傳播,更接近于面對面,有助于維系和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三是微信還具備公共傳播性,而且是公共信息與私人傳播相互交錯。
但周葆華覺得,這種新技術帶來的傳播與交流方式上的改進,僅限于形態上,并不觸及人與人交流的本質。因為真正的交流和溝通,是精神層面和心理層面的,這跟技術沒有必然聯系。更何況,微信上的人際交往,也無法取代面對面的交流。面對面是更深層次的交流,信息符號也是最豐富的,除了文字能夠表達的信息,還有手勢、表情,甚至各種肢體動作,包括微信在內的各種網絡傳播方式,因為缺少了“在場感”,自然會損失掉很多信息。也因為此,“微信只是輔助交流,促進人際交往,但絕不可能取代面對面交流。 ”
如今,微信朋友圈里有一種人被稱為“點贊狂人”,還有更多人患上了微信“依賴癥”,這種種怪現象,在周葆華看來并非微信的錯,根子還在于人。點贊其實是一種關系的維系,以前沒有特別的事,你也不會特意跑去找一個你不怎么聯系的人。而點贊比較容易,小行為卻可以成為人際關系的“潤滑劑”,或者說是一種存在感。從心理上來看,人們都是渴望交往的,但又不希望為了維系關系而負載過重,點贊或是入群,都是一種“輕”方式。但僅僅是維系關系而已,要真正加強溝通,增進情感,還需要微信互動之外的很多種方式。
“人們對微信又愛又恨,這種心理可以理解。 ”周葆華表示,對于微信這種傳播、交往的工具,人們更需要放對自己的位置。盡管微信的時間滲透性很強,已經讓很多人的工作時間、私人時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但作為微信的使用者,還是有選擇的權利的。至少微信的傳播,甚至是互動,不是強制性的。你如果學會主動運用微信,那么它就是一個有效的工具;而如果你過度地依賴它,使之成為壓倒性的交流工具,那么你就會有壓迫感,甚至面對大量的信息浪潮而出現信息焦慮。
周葆華坦陳自己也有許多微信群,同學群、專業群、學生群等等。 “每天也會有很多人通過微信和我交流,我對這些交流是有選擇的。有些覺得不合適在這里交流的,我會建議面談。比如有學生加了我,希望我在微信上對他的論文進行指導。但這種指導不是一句簡單的文字回復就可以表述清楚的,需要不斷地探討,啟發思想。在這件事上,我選擇了拒絕微信交流。 ”周葆華說,類似于論文指導,或是其他各種“頭腦風暴”,相對復雜的交流信息和內容,其實不太適合在微信平臺上。相反,通知、知識的分享,以及信息的發布之類,卻是微信比較有優勢的傳播內容。
“總之,微信不能成為生活的全部,你需要自己把握主動權。 ”周葆華說。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