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移動互聯網以排山倒海之勢席卷全球,不同行業之間逐步相互滲透、跨界融合,仿佛一夜之間原有的商業邏輯都發生了改變,全新的商業規則正在形成。

面對移動互聯網的大潮,傳統企業不再抱殘守缺,紛紛謀求轉型,以移動互聯網思維改造自己的企業。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要想謀求更大成長空間,一定要圍繞“入口、關系、平臺、生態”這四個關鍵要素。
入口就是用戶有某種需求時,第一個選擇的工具。搜索、社交、地圖、游戲、購物……移動互聯網入口形式多樣,每個入口都試圖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的移動互聯網服務,當用戶通過其中一個入口連接網絡時,就很難再使用其它入口,而能夠與線下發生連接的基于LBS和O2O的生活服務領域的入口是當前移動互聯網企業必爭之地。百度全資收購團購網站糯米網、阿里巴巴全資收購高德、騰訊投資大眾點評和58同城,都是對LBS和O2O領域入口的爭奪。
各家互聯網企業無論是做瀏覽器、做門戶、做搜索、做社交,背后隱藏的都是對用戶使用入口的爭奪,所有進入移動互聯網領域的企業都不是以單純的服務來運作產品,無論是做硬件還是做軟件都是完成移動互聯網布局的工具,其根本的目的在于聚合用戶到自己的平臺上,通過后續應用和流量獲得更高更廣泛的收益。
當用戶通過入口進入到某個平臺,用戶規模積累到一定程度,這個平臺就可以做足夠多的事情。平臺可以激發網絡效應,從一點突破,連接多個群體,為它們提供互動機制,滿足多方群體需求并從中盈利。
平臺負責提供完善的交易規則和互動環境,并對外開放一定的權限,商家、用戶或者開發者,令各方相互吸引,并在一方壯大時牽引著其他方一起成長。開放性、連接性、聚合性、稀缺性、互利性、平衡性是一個健康平臺運轉的必備特性。
平臺企業與其合作伙伴需要沒有直接的競爭關系,做到共生互利。 一方的商業行為同時能夠為另一方創造價值,激勵多方群體之間互動,保持動態平衡,而非絕對平衡,在動態平衡中維持增長,保持活力。以天貓平臺為例,每天都會有很多商家退出這一平臺,同時又會有很多新的商家入駐,這種流動非但不會影響平臺的規模和盈利,反而通過優勝劣汰機制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形成正向循環系統。
用戶與平臺機制建立起來,如何增強平臺黏性,增強平臺上用戶的活躍度,保持平臺的價值最大化,就要考慮客戶關系管理問題了。
傳統的客戶關系更多是將客戶的各種背景資料、消費情況等整理出來,然后通過系統的方式進行持續跟蹤,包括進一步消費的記錄歸檔,通過電話、短信、email等方式發送一些信息等。這種客戶關系管理實施周期長,成本高,客戶信息在一定時期內是靜態的,客戶問題不能夠及時反饋,流程化的模式導致用戶體驗不佳。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客戶關系管理則融合了移動互聯、社交網絡、云計算技術,讓企業適合在這個時代進行業務的拓展,擺脫傳統流程帶來的低效率運作,使客戶參與到企業的討論中,通過提供消費者更多的信任感和企業透明感,激發客戶主動參與,從而達到互利目的。
客戶關系管理的終極目標是與客戶建立“信任”關系。信任感能使交易過程中的溝通更順暢,交易成本更低,緩和交易沖突,使用戶更愿意長時間停留在交易關系中,企業從而獲得長期收益的最大化。支付寶的出現讓橫亙在買家和賣家之間最大的“信任”難題迎刃而解,這一金融平臺讓買家不再擔心付款后貨品會打水漂,也讓賣家不再憂慮發貨后對方不付款。支付寶通過信任連接了買家和賣家,讓雙方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里自由交易。支付寶的出現顛覆了傳統金融交易的游戲規則,讓各大傳統金融機構側目而視。馬云更是視支付寶為阿里巴巴集團的核心資產,所以才有了2011年那場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支付寶“中飽私囊”事件。
當一個平臺具備了強大的入口功能,并且有足夠多的有價值的規模用戶,用戶與平臺,用戶與用戶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機制,一個良性的生態圈系統已經悄然生成。如果說傳統商業時代的競爭是垂直的價值鏈的競爭,那么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競爭則是水平式的平臺競爭。
傳統企業關注的是如何利用企業自身能力或資源來形成競爭優勢,而平臺型企業關注的其所在的平臺的整體價值,通過平臺撬動多方合作企業,使這一系統能夠創造價值,并從中分享利益。這就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生態圈。
作為互聯網巨頭的BAT,其商業生態圈的布局已經初步完成。騰訊憑借微信這一強大入口,構建起以微信為核心的移動生態圈。搜索打包給搜狗,電商嫁接京東、大眾點評、滴滴打車等,加之微信游戲的火爆,讓騰訊可以在移動端獨占鰲頭。作為電商之王的阿里一舉拿下高德、UC,從LBS到O2O再到搜索,阿里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完善自己的電商生態圈。而百度也憑借天然的搜索優勢,推出百度直達號,并且通過對91、PSS的收購,在移動端百度已經形成搜索、支付、視頻、LBS四大業務和服務領域的產品矩陣,構建起一個整合上下游資源的閉環生態圈。
入口、平臺、關系、生態正在催生移動互聯網時代新的商業格局,在這個平臺商業戰略引爆的時代,如何通過生態圈內的價值分享保持系統的健康發展,推動生態圈的不斷進化,無疑是未來每個企業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