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騰訊去年五月宣布業務構架調整,成立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去年年底騰訊決定拆分MIG,主要原因是微信的崛起挑戰了MIG的地位。

微信崛起引發騰訊拆分移動互聯網事業群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巨擘也疲于調整和改變。
去年5月,騰訊宣布業務架構調整,成立了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半年后的2012年12月,業界便開始盛傳MIG將被拆分重組。
傳言很快變為事實。1月28日,騰訊公司官方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將“升級”其移動互聯網戰略,對MIG架構進行調整:手機QQ和超級QQ業務調至社交網絡事業群,手機游戲對外合作部門調至互動娛樂事業群。
意外的是,作為承載騰訊未來想象力的微信平臺,竟不是出自MIG之手?毫無疑問,微信的異軍突起是騰訊這次大調整的“幕后推手”。
而在更深層次上,這次調整也預示著騰訊的移動互聯網觀念開始發生變化。在五季咨詢合伙人洪波看來,騰訊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陣痛的階段。他認為,騰訊過去更多的是“無線”的觀念,也就是電信運營商主導的服務提供商(SP)觀念。但新興的移動互聯網沒有主導者,不再是圍繞電信運營做服務而后分賬的模式了。
“互聯網是一個完全開放的領域和空間,需要依賴于自身的創意和市場能力,去獲得用戶和發展自己。”洪波認為,微信的成功讓騰訊作出這樣的調整也沒有太大的負擔。
架構調整不涉及裁員
公開資料顯示,去年5月騰訊宣布從原有的業務系統制(BusinessUnits,BUs)升級為事業群制(BusinessGroups,BGs),把業務重新劃分成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網絡媒體事業群(OMG)、社交網絡事業群(SNG),整合原有的研發和運營平臺,成立新的技術工程事業群(TEG),并成立騰訊電商控股公司(ECC)專注運營電子商務業務。
此番調整后,MIG儼然成為手機上的“騰訊帝國”,業務囊括了手機QQ、手機Qzone、手機騰訊網、微博移動客戶端、手機游戲、soso地圖、手機安全、手機瀏覽器等。
直到去年12月28日,云科技程苓峰爆料稱騰訊MIG將被分拆,原因是馬化騰對MIG現在的成績不滿。
騰訊在回復時代周報記者的采訪詢問時稱,架構調整后,MIG更多的精力將集中于新產品研發、孵化和平臺培育,聚焦于瀏覽器、安全、搜索、應用平臺等平臺型業務。剩下的主要業務包括手機管家、手機瀏覽器和手機街景地圖。
伴隨著MIG的拆分調整,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MIG總裁劉成敏也宣布因個人原因“退休”,首席運營官任宇昕兼任MIG總裁,向騰訊總裁劉熾平匯報。
對于此前傳言騰訊無線團隊將被“N+5”遣散,騰訊相關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此次調整不涉及任何裁員計劃。
“MIG是公司移動戰略的先驅和奠基者。幫助QQ,Qzone,游戲,QQ音樂,騰訊網,微博等從PC成功地延展到移動終端,并且儲備了大量的移動互聯網人才、技術和經驗。而在新的移動產品領域,如手機瀏覽器、手機安全、手機閱讀等都取得了突出成績。”馬化騰在內部郵件中表示,MIG的人才和能力將輸送到公司的各個部分。
拆分MIG提升協作效率
什么原因導致成立不到8個月的MIG如今被拆解到其他各個事業群?
程苓峰認為,去年5月重組后的MIG可以視為騰訊的移動版,幾乎無所不包。不過這種架構卻一直被外界詬病。
“移動業務不是PC業務的延伸,移動業務不應單設部門。無線是一種滲透到現有產品中的能力,應該以產品為邊界劃分,而不是以終端設備為邊界劃分。”搜狗CEO王小川曾對媒體表示。
洪波則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稱,傳統的騰訊業務是縱向布局的,有做互動娛樂的、有做社區的、有做通訊的等等,但MIG確是橫向的,幾乎覆蓋所有的傳統業務,這種部門設置很“奇怪”,也就是說傳統業務的移動化需要通過第三方(MIG)來實現,內部溝通成本會增加很多。另外,做移動業務的人如果對傳統業務的用戶需求和產品需求了解不深入的話,也不可能把移動業務做好。
如此看來,騰訊此次架構調整便可顯示出其合理性。“以前按終端劃分,各種PC產品的手機版都歸MIG,PC版與移動版需要協調用戶、市場等各種資源。新的思路則是,PC上可以復制到移動端的產品,則按產品線重新劃歸傳統PC產品部門,不再出現用戶、市場等資源的協調。”程苓峰認為,MIG拆分后可以提升PC和移動端的協作效率和整體的用戶體驗。
微信崛起挑戰MIG地位
近期,微信宣布其用戶已經超過3億,業內預計其用戶數量將在2013年底達到5億。這個由“神奇小子”張小龍帶頭研發、出自騰訊廣州研究院的產品如今已經風靡中國甚至整個東南亞。
“微信的出現,則有望打破僵局。” 程苓峰表示,騰訊內部各條業務線和 MIG 的摩擦由來已久,并且也一直希望能夠重新掌控 MIG 的移動業務,但苦于缺乏移動互聯網的運營資源。
他認為,MIG拆分后有利于整合資源,未來騰訊在移動互聯網的擴展也將逐步以微信為核心,而不再是以手機QQ為核心。
現實的情況確實如此,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手機QQ的在線規模雖然在增長,但用戶消息量卻下滑嚴重,每日的消息總量已經被微信超越,Qzone的移動端活躍度也遠低于PC,日圖片上傳量也被微信追上。
微信的迅速崛起也曾引來劉成敏及其MIG的“羨慕嫉妒恨”。一位騰訊內部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稱,微信剛剛上線時曾遭到來自劉成敏的阻力,而騰訊無線也曾開發出類似微信這樣調用手機通訊錄的產品但被劉叫停,因為劉非常依賴運營商的支持,怕得罪電信運營商。
“過去的移動部門其實是一個依托電信運營商產生增值收入的無線部門,自身拓展新業務的能力比較弱。”洪波分析認為,MIG之前承擔傳統的業務太重,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手機QQ的維護,沒時間去思考和開發自己的產品,也是其做不出微信這種產品的重要原因所在。
近兩年,MIG在手機瀏覽器和手機安全方面投入巨大人力和資金,但仍收效甚微,劉成敏“下課”疑由于此。全球知名市場調研機構Frost & Sullivan最近發布的2012年度《中國手機瀏覽器市場分析報告》顯示,手機QQ瀏覽器僅以27.5%排名第二,與UC瀏覽器的64.7%的份額差距明顯。零點調查的《2012年度智能手機用戶安全行為研究》報告中,360手機衛士份額為79.6%,騰訊手機管家只有11.7%。
顯然,習慣了拔尖的騰訊并不甘心在手機瀏覽器和手機安全領域只坐在第二把交椅上。
未來MIG需找到主攻點
當然,也不能全面否定劉成敏和MIG。
“無線是十年前第一個為騰訊創造收入的團隊,并推動騰訊上市。而這正得益于劉成敏的工作。”騰訊COO任宇昕對記者表示。
據了解,出身華為的劉成敏非常善于處理騰訊和電信運營商、手機廠商甚至主管部門的關系。劉成敏加盟騰訊后先后任電信事業部總經理、移動通信部總經理。自2005年任無線業務系統執行副總裁,負責無線業務的開發和運營。這期間幫助騰訊抓住了SP大繁榮的機遇。2012年5月,騰訊內部架構大重組,劉成敏出任移動互聯網事業部總裁及集團高級執行總裁。
馬化騰也表示,劉成敏加入公司時,騰訊只是一家“前途未卜”的創業公司,“他帶來了電信行業的經驗,無論是領軍原有的無線業務部門,還是后來的MIG,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翻過這頁后,騰訊的移動互聯網戰略將走向何方?
有聲音指出,騰訊應該將QQ、微信、微博三種產品合并,從產品或者系統層面升級為平臺。但洪波反駁認為,騰訊所有在線業務均依托于QQ,手機QQ更多是維系在線業務的核心。而微信更多是拓展到生活,包括在線和離線,兩者的定位完全不一樣的,微信也不會推出做面板,對傳統桌面業務不會有任何影響。
甚至有騰訊移動電商人士撰文稱,微信并不會取代手機QQ。“我覺得手機QQ只是打了一下盹,在歷史的重要節點上,有一些本來應該快速轉身自我變革的事情,沒及時做好,而微信替它做了,并做得很出色。”他認為,在手機QQ快速解決好這些基本問題之后,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隨移動互聯網的浪潮,與微信并駕齊驅。
值得玩味的是,最新推出的手機QQ版本在功能和體驗各方面堪稱微信的“孿生兄弟”。
“QQ在通訊、社交及平臺商業化領域都覆蓋相對年輕的市場,這個是歷史形成的,過去十年未改變,未來也很難。而微信作為全新的品牌,已經獲得了高端用戶,應該深度經營成熟用戶形象。”上述騰訊移動電商人士認為,QQ變成不了微信,而微信也不要變成QQ,單一品牌無法通吃整個市場,只有協同布局。
至于MIG,洪波建議,其必須找到自己的主攻方向,得更有進取心,不應該是其他業務的支撐部門而是自成體系,既要區別于傳統的PC業務也要區別于微信。
印聯傳媒轉自網易
相關閱讀:
居安思危 借助二維碼創造增值空間—專訪196期印聯學員廖總
“三步走”戰略打造菜譜上的品質快印—專訪196期印聯學員錢總
印聯傳媒微信公眾平臺“關注有獎”活動第二批獲獎名單公布
2013快印行業發展趨勢前瞻
快印企業競爭突圍需要“量體裁衣,有的放矢—專訪196期印聯學員肖總
創業需要因地制宜 領路前先看清全局—專訪196期印聯學員邵總
小迷宮大作為 二維碼應用與營銷引爆培訓現場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