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一夜之間,中國的移動互聯網觀察者們“目光如炬”地發現了一個新的金礦——印度。扎堆的遠見卓識者都愿意相信,印度“像是五年前的中國,無數的機會等待被發掘”。
在中國確實成為在生態系統的繁榮程度和活躍程度上都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移動互聯網科技創業基地之后,對“后進國家”在移動互聯網發展上的期許,也變得慷慨起來。比起對美國和歐洲的科技公司,中國的移動互聯網觀察家們對這些“后進國家”的國際主義情懷也更容易溫柔地泛濫。對臨近中國、人口規模龐大的印度亦是如此。
在樂觀主義者看來,支撐“印度移動互聯網金礦論”兩大基礎論據分別是:1)印度有僅次于中國的人口規模(人口紅利);2)印度智能手機保有量正在飛速發展,且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出貨地。
讓我們看看真實的情況:
從人口基數推導市場規模并不靠譜,1842年從英國本土往廣州輸送鋼琴的曼徹斯特商人最清楚:欣喜若狂的英國人最終發現,原來想象中的鋼琴市場在大清帝國并不存在。而“中國市場規模論”在硅谷的互聯網公司那里已經被證明行不通了。
龐大的人口并不必然意味著龐大的市場,還要考察其經濟結構、階層狀態以及發展趨勢。在這個深受種姓制度割裂的國家,30%的人口依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按照IMF預測數據,印度2013年人均GDP仍只有1500美元左右,不僅遠不及于中國同期的6747美元,而且只約等于“5年前的中國”人均GDP的1/3。另外印度GDP的增長曲線依然十分和緩,從預期來看,再給印度5年時間,其人均GDP依然無法趕上中國2008年的水準。
不要只看“金磚四國”名頭,就輕率地拿中國情況來想象印度。要知道印度的人均GDP,還排在大量非洲國家的后面。當人口規模背后沒有人均GDP的明顯增長勢頭,背后的基礎設施完善和單一用戶消費動力從何而來?“一個印度”與“10個埃塞俄比亞”會有哪些本質的區別?
再看看有關印度的“智能手機引爆論”:
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確實正在飛速成長,它已經成為全球除美國和中國之外第三大智能手機市場。然而2014年Q1印度智能手機的出貨量仍不及同期中國出貨量的一半,而且印度市場目前功能機出貨仍占據絕對優勢。這與中國當下的情況有著明顯的不同。
同時,印度市場智能手機出貨中的78%是價格低于200美元的“萬元盧布機”(200美元折合12234印度盧布)——不同于中國已經出現小米這樣的價格相對便宜但配置、設計與競價比優勢明顯的新型智能手機玩家,印度這些“萬元盧布機普遍運行著陳舊的低版本Android,其中不乏Android 2.x——即便是這樣,在中國看起來已經比較廉價的“萬元盧布”價格在印度仍是人們普遍消費不起的價格。更糟糕的是印度落后的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多家電信運營商之間勢力均衡,同時受限于聯邦制度和地區差異,2G網絡仍是主流,,3G網絡仍非常落后,4G僅僅是一個傳說。
當然,現狀的落后也意味著“巨大的潛力市場”,但作為中國的投資者或科技公司,你是投入的財力和資源去改變印度的基礎設施與消費習慣,還是愿意有一個“成熟”的市場,切準一個姿勢直接殺進去?
你可能會提到中國手機瀏覽器平臺UC在印度的成功。但UC在2010年之前是一家“史前移動互聯網公司”,靠的是諾基亞和Symbian系統起家。“對付惡劣的硬件和網絡條件”是這家公司一開始要為用戶解決的問題,所以印度成了UC“舊業務”的存量市場。如果拿UC今天在中國的移動搜索和游戲流量分發等業務拿到印度,恐怕也不見得靠譜。
再看看通常被驗證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消費普及程度的電子商務市場。小米選擇的合作伙伴、日前剛進行過10億美元融資的Flipkart被稱為“印度的亞馬遜”,其實對于中國人來說,不妨稱呼其為“印度的京東”。但印度電子商務交易市場的總交易額目前只有約130億美元的規模,不及阿里巴巴一家年交易額的1/20。
除了人均GDP、移動設備增量和電商發展水平這些比較容易對比的項目外,印度比起中國當下甚至比起5年前的中國,最缺乏的是繁榮的互聯網創投市場和生態體系。而這才是最致命的缺陷。
雖然有大量印度裔在硅谷擔任高管,但印度本身并沒有一個蓬勃的互聯網創業生態。那些在硅谷擔任頂級工程師和公司高管的印度出生的信息技術產業精英,“回流”和“反哺”其出生地市場的愿望遠沒有從在美國長期學習和工作的中國信息技術精英強烈。2009年中國本土之所以能夠涌現出大批移動互聯網公司,在于從1998年第一波互聯網創業浪潮開始,中國的互聯網創業生態就在不斷成型,這個生態中有成功的連續創業者、VC、天使投資人創業公司、成熟的互聯網大公司……而在印度,這樣的積累和生態體系和是缺位的,在這片創業荒漠上,屹立著鳳毛麟角的幾家大型IT外包服務商。而創業者最需要的早期天使投資人、早期風險投資機構和孵化機構,在這里卻并沒有真正存在。
如果印度自身有一個良好的創業生態和大量的創業公司,那中國互聯網企業進入這個市場就靠譜得多,你可以找到精通本地市場的人才,選擇當地的合作伙伴共同培育市場。但現實是印度的創業生態不僅無法和硅谷和北京相比,甚至還沒有越南成熟。如果中國公司想靠自己進入這片市場,你要面對只有30%的人口講你還未必聽得懂的英語的“潛在用戶”、更低效的印度政府辦事機構、雖時會斷電的辦公室和機房、滿大街時斷時續的2G網絡,還有按照技術外包公司需要的模子培養起來的真“碼農”而非有創造力的軟件工程師……
不同于美國和歐洲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公司進入中國,面對數億智能手機用戶、普遍的3G網絡、相對成熟的人才輸送和流動體系、大規模的中國本土合作伙伴,你可能最需要做的是如何改變自己——從了解用戶、學會與本地合作伙伴溝通,以及文化適應等等。但當人們帶著自己既有的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進入印度的時候,你可能覺得,“改變印度”可能比“改變自己”迫切得多。另外,如果你做的是移動電商、打車應用、個性化旅行推薦、社交網絡和即時通訊工具的話,印度離你的未來可能更遠。但如果你曾經是WAP網站開發者、Symbian閱讀器服務商、SP或運營商暗扣費的營銷高手,或許你還真可以到當下的印度試試。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