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去年我國移動互聯網行業應用開發人員需求量200多萬,可實際從業者不到70萬,估計今年整個互聯網人才缺口在400萬。當務之急是讓創業企業雇得起適用人才,擠出人才市場上薪資、頭銜虛高、浮夸的泡沫。

今年3月曾有一樁新聞:雅虎公司宣布關閉北京全球研發中心,裁員350人。這則略帶傷感的消息,卻換來一個瘋狂的后續——裁員消息發出兩小時后,相應的微信群里一下子涌入300余家互聯網企業和獵頭公司,其中至少包括200家互聯網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或投資人。
“血拼”搶人才,在“互聯網+”行業利好的大背景下,已經演變成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招不到人,也招不起人。”對大量互聯網初創企業來說,這波互聯網人才的“跳價行情”顯得難以承受,卻又不得不拼命去挖人。有專家表示,這個行業還太年輕,人才定價機制尚不完善,當務之急是擠出薪資、頭銜虛高、浮夸的泡沫,讓創業企業雇得起適用人才。
初創團隊“招不起人”
“美美左右”是上海一家初創移動互聯網企業,從事上門美容服務,目前正在洽談天使輪融資。業務進入了正常軌道,可公司卻面臨著一大難題——招不到人,特別是技術人才。“一個今年剛畢業的實習生就要價7000元,而一個畢業三年、做過項目的技術開發員月薪在1.2萬元左右,而且還不一定稱職。”“美美左右”CEO劉界表示,“對于我們這種沒有收入的初創型公司來說,要價太高了。”
“移動互聯網行業存在大量人才缺口,高端人才尤其緊俏。”知名人力資源專家楊平英說,去年我國移動互聯網行業應用開發人員需求量200多萬,可實際從業者不到70萬,估計今年整個互聯網人才缺口在400萬。在賣方市場,企業招人成本直線上升。滬上一家進入B輪融資的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目標人才鎖定行業前5%的精英,“去年招從業五六年的后端軟件工程師的價格,今年只能招到應屆畢業生里的精英了。”
為了爭奪人才,很多創業公司不惜“血拼”。上海本土創業型企業“WiFi萬能鑰匙”今年5月完成了A輪5200萬美元融資,業務急速膨脹,求賢若渴。為了搶奪人才,公司給每位入職超過四個月的員工派發一輛特斯拉。公司聯合創始人、運營副總裁李磊坦言,“要不是為了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我們也不會造這樣的噱頭。”
警惕泡沫背后的投機心態
全球知名職場社交平臺領英(LinkedIn)招聘負責人宣洋認為,初創型公司愿出高薪搶奪優秀人才,事出有因。“這類企業人員少、時間緊迫,沒有足夠時間從內部培養人才,只能從市場上搶抓有經驗的人,或者通過優秀人才的感召力和行業影響力,吸引更多人才。”
然而,“以過高薪酬搶奪人才,容易導致整個行業人才價格虛高。”宣洋說,“泡沫化”更多是外來推力造成的,其中一種便是創業公司的“短視”。在投資圈,對于項目的評估,有一個重要的維度是人才,創業公司能否招到“牛人”,是衡量企業前景的一大標準。這使得不少創業企業把人才變相作為融資“籌碼”,不惜血本挖人,由此推高了人才價格。
另一種推力來自賣方市場的投機心態。專業從事互聯網人才招聘的拉勾網聯合創始人、首席營銷官鮑艾樂坦言,眼下互聯網行業的心態較為浮躁,許多從業者往往會選擇“先到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鍍金,然后再到創業企業做高管”的“曲線戰略”——通過幾次跳槽待價而沽,使得部分人才身價虛高于實際能力。
找對人而非必招“牛人”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潮中,互聯網行業人才加速流動,大數據、前端工程師等技術人才出現空缺,這給優秀人才提供了脫穎而出的機會。而當務之急是讓創業企業雇得起優秀人才,擠出人才市場上薪資、頭銜虛高、浮夸的泡沫。
鮑艾樂說,“招聘誤區”更容易出現在50人以下的創業公司中,由于“病急亂投醫”,常常花了錢還找不對人。宣洋認為,“創業公司更應回歸理性,找對人而非必招‘牛人’。”過于注重人才過往背景是一大隱患,不少人才履歷光鮮,可固有思維模式很難改變,未必適合創業型公司,也很難放下身段干事創業。創業公司需要的人才應是在關鍵崗位上有市場感召力,能制定產品走向、隨時調整策略的人。
印聯責編:星星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