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隨著“大數據”、新媒體等技術的普及應用,圖文快印行業發展的生態環境也在不斷調整中完善,產業鏈格局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逐步影響并推動著各個環節發展方向、戰略定位、商業運作與思維模式的升級與變革。
日前,作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民營影視文化企業之一的華策影視,終于明示了其“大數據”發展戰略。7月29日,該公司通過董事會決議,擬以現金及發行股份相結合的方式收購上海克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100%的股權。這也成為迄今為止國內影視行業已宣布交易中金額最大的一筆并購項目。“收購完成后,華策影視有望成為國內電視劇行業首家市場占有率超過10%的公司,年產電視劇規模將達到1000集以上。”華策影視總經理趙依芳表示,“未來公司將試水大數據平臺與傳統影視業務相結合的新型產業模式。”
公眾最近一波關注影視業與大數據“結緣”的浪潮,似乎是從奈飛公司(Netflix)依靠《紙牌屋》起死回生的傳奇經歷開始的。
其實,廣大觀眾對一部電影的關注點,多集中在影片本身是否好看。所以,關注數據并受其反饋影響最深的,還是影視業及業內企業本身。就目前而言,我國影視產業最主要的商業模式仍為初級的‘B2B2C’模式。內容提供商(B)、渠道(B)、受眾(C)分處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這種相對傳統的商業模式,特點是單向傳輸,即內容產品在各個環節與參與方之間進行的單向傳輸。無論是內容提供商對內容制作的選擇、渠道對內容的選擇,還是廣告主對渠道的選擇,更多的都是根據經驗去判斷受眾的喜好,然后作出決策。對于影視業,尤其是電影這種一次性消費的文化產品而言,單向模式的經驗主義往往無法滿足觀眾觀影的變化需求,進而造成成本投入的無的放矢。
幸而,“大數據”的介入和應用促進了影視產業生態體系的優化,并引導國內影視業摸索進入了‘C2B2B2C’模式階段。在這一階段,產業鏈業務流與數據流間形成有效串聯,推動內容提供商、渠道平臺、受眾群體、廣告投放與消費環節的循環聯動,內容產品的受眾定位、策劃制作等環節更加精準,在符合行業政策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根據受眾和渠道平臺的需求去制作更優質的影視作品,將使影片在受眾群體中產生更大影響力。
再以華策收購克頓傳媒為例,前者除了看中后者的影視資源外,更看中后者掌握的影視信息。在克頓傳媒數據庫中,不但收錄了1997年以來近萬部影視劇在各平臺播出的分地區、分觀眾群的收視評估情況,還收錄了國內領先的制作班底信息,其中有記錄的導演、編劇、制片人等均超2000人,演員超7000人,涵蓋國內90%以上有播出記錄的主創人員及80%以上的其他制作班底成員。這些對于大數據時代的影視產業來說,當屬優質資源。趙依芳告訴記者,克頓此前獨立研發的“影視資源管理系統”,將有助于信息資源的有效分類、篩選和調動,最終成為決策依據,更好地服務于華策影視內容的生產銷售。
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影視龍頭企業崛起,并從自身優勢出發進行全產業鏈布局,內容與渠道環節也將進一步深度融合,精簡的“C2B2C”模式會嶄露頭角。到那時,觀眾群體將細分定位,其觀影感受也被突出強調。大數據、新媒體技術在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廣泛運用,行業數據的海量積淀與智能化系統分析,將會吸引更多的高滿意度客戶對影視作品直接消費,進而更有效地帶動影視產業的衍生消費。此外,對大數據運用水平的要求也會相應“水漲船高”——除了需要具備數據量基礎和基本分析能力外,更需要數據掌握者具備獨到的篩選眼光,可以從紛繁復雜的數據中“去糙取精”,抓出關鍵變量。否則,“有量無用”的數據也不過是廢紙百張。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