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近日,《人民日報》刊發的對企業壟斷成本調查的文章明確指出,在煤、油等原料成本穩定甚至下降的背景下,來自水電熱氣等壟斷性行業的成本仍然“堅挺”。
當前,面對降成本方面遇到的各種困難,該如何有力地推進降成本措施,以及降成本對供給側改革將產生哪些影響等。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杰給出了答案。
面對目前哪些成本過高的問題,張杰歸納為典型的“八高”現象:制度性的交易成本高;稅負、稅費高;勞動力的供給成本高,包括五險一金的社會成本等;高額的融資成本;能源成本高;較高的物流成本;相對高的土地成本;匯率成本高等。
目前不僅是傳統制造業的成本高,各界對成本過高給高新技術產業帶來的負面影響認識也不足。舉例來說,近期外界熱議華為是否會遷出深圳。事實上,在此之前,美、日、德等國在深圳投資的企業,都有遷出深圳的情況,這對深圳的發展產生挑戰。
其中一個典型的原因就是深圳的房價漲得很高,這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是很明顯的。比如,一個企業有幾十萬的員工,由于深圳房價高,所以買不起深圳的房子。企業若要把員工留在深圳工作的話,就要給他們很高的薪水,來彌補由于房價帶動的一系列連鎖的生活成本上升。生活成本高企的情況下,大企業也不堪重負。對于企業來說,企業本身肯定是希望整個生活、社會、房價等成本能夠更低,對高技術人才更具吸引力。
中國降成本的空間有多大?
中國降成本的空間很大。據估算,中國整個制造業的生產成本平均可降低20%左右。有報告指出,中國某些傳統業綜合生產成本已經和美國相差無幾,所以中國想要保持制造業大國地位,必須通過綜合的改革,使制造業不合理的成本因素去除掉,最終應該會大幅度降低。
舉例來說,中國的紡紗業以前也是具有出口優勢的行業,曾有研究者將在美國辦紗廠的成本和在中國辦紗廠的成本進行對比,發現中國在降成本上仍有很大的空間。比如稅收成本、能源成本等,通過對比發現,電價、電費都較美國高。這樣來看,一些傳統制造業成本降低20%絕對不是危言聳聽,當然實現20%的降幅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成本空間應該怎么降?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降成本既有短期任務,也有中長期任務。這需要系統性地從“八高”入手來降成本,而不是某一個方面進行降成本就可以了。
具體來講,短期來看,中國某些制造業行業成本高,對其進行針對性的結構性減費降稅政策,能夠使他們在短期內有穩定的預期收益,激發起投資的動力和活力。但是減稅降費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一直降費財政也承擔不了。“冰山”下更大的問題是“八高”,這需要進行綜合性的改革,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對于這八個方面,有些方面降1%,有些方面降2%,整體上降成本的幅度就大了,綜合優勢形成以后,中國的產業就能夠實現在全球有持久的競爭力。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從減費降稅來說,也不僅僅是短期的任務。先從短期來看,采取結構性的減稅政策,針對制造業特定競爭優勢快速弱化的行業進行結構性減稅,例如,通過稅收制度改革實現減稅,盡快將“營改增”推廣和落實到建筑業、房地產、金融業、生活服務業等領域。但從長期來看,整個稅負的降低與國家的行政體制、稅收制度的改革緊密相關,這又涉及到中長期問題。
國有企業為主的壟斷企業對中國制造業高成本的影響不可低估。國有企業層級較多,管理體制相對僵化,這也導致本身就需要高昂的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支出。并且,許多國有企業在產業鏈的上游,是用電用水的供應商,國有企業運行成本高的情況下,水電等的價格也變高,也導致下游企業的生產成本變高。
需要切實推進能源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真正降低制造業企業能源成本負擔。同時,需要真正打破能源生產體系中的國有壟斷體制,優先將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引進到石油、電力等能源領域國有企業,進行減少管理層級的現代公司體制改革,通過經營成本和壟斷成本的降低,來進一步促進企業能源成本的逐步降低。
印聯責編:洋洋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