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專利,本是企業保護創新成果的手段,但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一些流氓企業的殺傷性武器。
起訴微軟蘋果、微信的Uniloc什么來頭?
Uniloc原本是個軟件開發商,在起訴微軟一案中勝訴中嘗到了甜頭,完全拋棄了自我創新,一門心思投入到法律訴訟上了。Uniloc先后已經以原告的身份發動超過100 例專利訴訟案。被業內許多人稱之為“專利流氓”。
專利流氓是指那些沒有實體業務、主要通過積極發動專利侵權訴訟而生存的公司。他們往往利用全球之間的信息、法律、上線時間不對稱來行動,躲在暗處,蟄伏數年,等到使用它們專利的產品占有一定份額的市場之時,將生產和銷售這些專利產品的公司告上法庭,要求支付許可費。
面對專利流氓,很多公司也開始用流氓霸權應對其他公司。在這場所謂的產權游戲里,沒有誰完全清白。
有人為蘋果叫冤是因為國產手機抄襲蘋果外觀的更多,但蘋果也被批評進行過各種抄襲。比如蘋果iPhone的原型機就被曝借鑒索尼。那蘋果就沒有霸權專利嗎?前兩年蘋果向ITC訴稱HTC侵犯了蘋果iPhone的專利,要求禁止HTC智能手機在美國市場銷售。禮尚往來,HTC隨后也提出訴訟,稱蘋果侵犯了其四項專利,也同樣要求禁止蘋果產品的銷售。
蘋果公司曾因為三星第一代Galaxy手機與iPhone的相似程度極大,并且在向三星發出專利授權要約遭到三星拒絕以后,將三星告上法庭。
世上本沒有專利流氓,專利有漏洞的時候,就是把所有人都逼成專利流氓。一個流氓起來,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千萬個流氓會站出來。
蘋果一直以來保持著正式發布前不提前披露產品細節的嚴格保密傳統,但也許恰因如此,錯過了盡早提交產品專利的時機,吃了不少侵權糾紛的蘋果也許會一改傳統做法,對其發布機制做出調整。
但這會不會導致專利界又會多一個流氓?小公司?;^叫流氓,大公司拿專利擋別人的路搞壟斷耍流氓就是專利霸權。
在DVD產業、彩電業、PC產業,中國企業一直大而不強,專利霸權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智能手機方面,盡管中國企業擁有強大的制造能力,但在專利方面卻一直受制于人。微軟在全球持有34512個專利,在中國有2591個專利。諾基亞擁有與智能手機通信相關的標準必要專利1713件,非標準必要專利5647件。
同時,高通、谷歌、三星、愛立信等企業都是專利大戶。為了國際化,聯想集團只有收購了專利大戶摩托羅拉。這些大公司的專利體系也成為了霸權,新興公司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大棒砸死。
專利互聯網思維
專利流氓之所以得逞,主要是利用專利制度的漏洞。而專利制度如今越來越偏離它的初衷,甚至有批評認為,現行專利制度成為鼓勵技術壟斷和市場競爭的工具。
縱觀世界歷史,工業革命迅速發展的動力從來就不是對專利,專利制度反而只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的確,技術進步是長期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推動力。但是,與私有知識相比,公開知識更容易傳承、擴散和使用,因而社會價值更大。
我們國家的專利制度是舶來品,但是專利思想卻自古有之。比如說,中國民間大量的秘方絕活都遵循的是“世代單傳”、“傳男不傳女”、“傳長不傳幼”的傳承方式。這種傳承方式能盡可能地保持“獨家所有”,但是我們看所謂的獨門絕技很多已經失傳了,因為這種封閉性阻礙了人們之間的知識共享。
專利制度并非完美,對領先技術的壟斷的確可能在一定條件下造成對市場發展尤其對后來創新者的阻礙。
這一制度自身也在不斷改良。比如改變專利的時間期限、給專利設置保護范圍。但我們不可能說等待一個絕對完美的專利制度出臺,互聯網時代,需要新思維——專利互聯網思維。
并不是所有專利持有者都迷戀專利霸權模式。
比如谷歌:去年3月谷歌宣布了一項舉措——《Open Patent Non-Assertion (OPN) Pledge(開放專利不主張承諾)》,承諾不會因部分專利起訴開發人員、經銷商或者開源軟件的使用者,除非谷歌自己先受到起訴。谷歌希望更多的專利持有人加入到OPN陣營中來,推動創新。
特斯拉也有類似主張:今年6月,特斯拉通過官方微博宣布開放專利,聲稱“我們的所有專利都歸你了”。
大家都是為了賺錢,但是谷歌、微軟等公司在賺錢的同時還改變了世界。谷歌公司上市以來,10年之內公司提出過一系列口號,諸如“絕不作惡”、“讓世界更美好”等等。
我們保護知識變現,但也要防止技術霸權與壟斷。像人家谷歌安卓系統,我開放你隨便用,但這并沒有阻礙人家的發展,人家也不是不重視自己的勞動成果,只是創新了它的利益保護方式。谷歌在開放專利的同時,也讓很多創新項目選擇了谷歌的相關平臺,谷歌的收益可通過專利費之外其他收益獲得。
現在很多互聯網企業面對專利問題尤為突出,大部分互聯網企業成長時間短,專利數量少,買不起高昂的大技術,而面對專利流氓,經驗少又不足以應對,不易于成長,創新也更加艱難。本來就可能朝生暮死,面對高筑的技術門檻,更可能加速死去。
專利數量的確是衡量企業專利實力的重要杠桿,但把數量作為唯一指標卻是誤入歧途。
2010年獲得超過3000項專利授權,蘋果只獲得500多項專利授權,但屆時的微軟和蘋果在移動終端軟硬件方面的優劣和專利數的差距卻是顛倒的。只能是說蘋果對技術發展方向的把握遠比微軟好,在觸控、交互等決定移動終端發展方向的技術上搶占了制高點??逻_和諾基亞分別是握有1.07萬和1.2萬項專利的超級大戶,但最后卻并沒有頂住業務的壓力。
由此看來,是否申請專利保護、是否擁有巨大數量的專利并不是一個企業發展的決定力量,如何提高專利質量、如何創新利益保護方式才能實現多方共贏。至于利用專利漏洞的流氓霸權行為,只會阻礙創新。
印聯責編:洋洋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