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資訊】正當昨天還很多人在揣摩誰才是這一屆諾貝得獎主,還沉浸在村上春樹會不會還在陪跑的路上的時候,丹紐爾10月13日下午1點(北京時間晚上7點)走出瑞典學院大門,在全球媒體咔咔的閃光燈前宣布:“瑞典學院決定將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鮑勃·迪倫”,全球媒體都被震驚了!
然后,各種為鮑勃·迪倫獲獎點贊這屆諾貝爾獎評委;美國唱作人鮑勃·迪倫爆冷門獲2016諾貝爾文學獎得到大眾較好;就連我國連線樂評人郝舫也稱鮑勃迪倫獲諾獎是新美學的勝利……
既然,這么意外,為何會得到如此高的支持度?為什么獲過那么多的獎項的鮑勃迪倫還需要諾貝爾獎?
2016年諾貝獎主很是意外
對于鮑勃迪倫,小編的印象只停留在他的搖滾音樂,與文學有何掛鉤?是不是一個三流歌手,二流吉他演奏家,一流作曲人,頂級詩人,還要一個諾貝爾錦上添花,感覺“還真是不錯”?!(引用我國樂壇末尾音樂人的一句話),不過小編依舊覺得鮑勃·迪倫根本不需要一個諾貝爾獎來證明自己,這個讓眾多人熱衷的叛逆音樂人……
鮑勃·迪倫(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美國搖滾、民謠藝術家。高中的時候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發行過很多專輯寫過小說 并參演過電影,1971年鮑勃出版了一本片面的、超現實主義的小說《塔蘭圖拉》,1973年鮑勃參演山姆.佩金帕的影片《帕特·加勒特和比利小子》。曾被授予格萊美音樂關懷年度人物這一獎項。2015年,《滾石》評出史上最偉大的 100 名唱作人,鮑勃·迪倫不出意外地位居榜首。作為 20 世紀美國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民謠歌手,他的作品被廣泛認為是當時美國新興的反叛文化的代言。他對一大批同時代和后來的音樂人都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言,諾貝爾文學獎金授予“最近一年來,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因此,瑞典文學院的評選委員嚴格遵守純文學的評選標準,并明確聲稱拒絕受政治、商業等因素的影響。
從1901年諾貝爾文學獎設立以來,共有111位獲獎者。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2013年加拿大的門羅、2014年法國的莫迪亞諾以及2015年白俄羅斯的阿列克謝耶維奇獲獎。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頒給音樂人!
敢于突破,敢于創新,既不改變諾貝獎的初衷也不會讓這個活動變得老朽
昨天通過騰訊文化了解到瑞典學院原來進行了自我更新,由更年輕的莎拉·丹紐爾接班。丹紐爾也是歷史上第一位擔任此角色的女性,按規定,她自動成為5人小組之一。那么,莎拉·丹紐爾上任后干了什么呢?連續頒了兩屆驚掉人下巴的獎:2015年,把獎給了一位記者,白俄羅斯人阿列克謝耶維奇,表彰她在非虛構作品中的突出表現;而2016年,更是“膽大妄為”,歷史上第一次把獎給了一位歌手、詞作家鮑勃·迪倫。
而且,即便是鮑勃·迪倫獲獎這個有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結果,看似是創新,但其實,也是一種回歸傳統的表現。為什么這么說呢?
讓我們回到最原始,看看諾貝爾他老人家的遺囑是怎么說的吧。作為科學家,他遺囑中對文學獎只說了一句話:“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the most outstanding work in an ideal direction”。直譯的話,應該是“在文學方面曾創作出有理想主義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
但其實,這個指示很模糊,評委自己也說:“對照瑞典語的原文,其實我們不確定其中的關鍵詞到底指的是‘理想化的、理想主義的’(idealistic),還是‘完美的、理想的’(ideal)。”在后來的評獎過程中,評委達成共識:按照最開放性的意思去理解它。
隨著2014年頒獎后,以莎拉·丹紐爾為首的新“領導班子”上任,年輕的評委們連續兩年劍走偏鋒,連續給了記者、歌手(可以視作詞作家)兩次獎。這種看似離經叛道的行為,實則是對諾貝爾遺囑的一種回歸,也是對早期評獎規范的一種回歸。評選的結果或許有爭議,但這種敢于擺出自己的姿態,挑戰幾十年既有傳統的勇氣,還是值得我們為之點一個贊。
一句話,2016年諾貝獎得主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