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近日公布了《2014年新聞媒體狀況》(State of theNews Media2014)報告,對今年以來新聞媒體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報告指出,新聞行業中有六種主要趨勢正在浮出水面,包括數字新聞創業公司的發展壯大、新資金的流入、社交和移動業務的發展以及地方電視臺的并購趨勢等。

以下是報告內容摘要:
從很多方面來說,2013年以及2014年初都給新聞行業帶來了長久以來從未見過的活力。盡管這一行業在過去幾年時間里面臨的挑戰仍舊存在,而且還有新的挑戰浮出水面,但對于美國新聞業的未來而言,今年這一行業中活動已經帶來了一種新的樂觀情緒,或者可能該說是一種希望。
數字媒體已經取得了爆炸式的發展,并進入了新聞領域,它不僅為這個行業帶來了專門技術,同時還引入了新的資金,對那些頂級人才來說頗具吸引力。BuzzFeed曾一度遭到嘲笑,其內容被譏笑為“點擊誘餌”;但現在這家公司已經擁有170名新聞員工,包括曾獲得普利策獎的馬克·斯庫夫斯(MarkSchoofs)等。就連美國非盈利網絡新聞機構ProPublica的總編輯保羅·史泰格(PaulSteiger)也說過,如果他能重獲青春,那么也會想到這家公司中工作。
Mashable現在擁有70名新聞員工,并已成功吸引到前《紐約時報》副總編輯吉姆·羅伯茨(JimRoberts)出任其首席內容官。而在今年1月份,艾澤拉·克雷恩(Ezra Klein)離開《華盛頓郵報》轉投Voxmedia,后者將成為他獨特的新聞業概念的“新家”。
在這些公司中,有很多都已經是成功的數字品牌——它們擁有與生俱來的科技理解力,并圍繞著這種理解被建立起來——并正在利用來自于公司其他業務的收入來促進其新聞業務的騰飛。

雜志銷量持續下滑
其他類型的新收入也正在流入新聞業務。一批企業家——比如說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約翰·亨利(JohnHenry)和皮埃爾·奧米迪亞(PierreOmidyar)等——正在自掏腰包對這個行業進行投資,有些情況下他們會建立全新的實體,其他一些情況下則會為早已存在的公司帶來新生。除了都擁有雄厚的家底以外,這些企業家的最大共同點在于,他們都是科技行業的內部人士,同時卻是新媒體行業的外部人士。
與此同時,來自于慈善機構的資金也在日益流入新聞業務。在很多情況下,這些資金都重點流入了那些規模較小的新聞公司,這些公司正尋求填補老式新聞機構“撤退”而留下來的缺口。在2014年3月份,杰羅姆·格林尼基金(JeromeL. Greene Foundation)宣布向紐約公共電臺(New York Public Radio)捐贈1000萬美元,幫助后者建設其數字能力,這表明了非營利機構進入這一領域的愿望。
這一年中,還有遠多于以往任何時候的證據表明,新聞已經成為社交媒體和移動設備爆炸式增長的一部分,而且這種增長將在未來提供一個機會,讓遠多于以往任何時候的讀者能閱讀新聞內容。在Facebook的用戶中,有一半都會閱讀新聞,哪怕他們并非是為了想要看新聞才來到這個社交網站的。而從人口統計學角度來看,18到29歲之間的Facebook用戶閱讀新聞的比例最高。
對于在線視頻的增長來說,也發生了同樣的情況:在收看某種類型的在線視頻的用戶中,有一半都會收看新聞視頻。同樣的,年輕人也在這些用戶中占了最大比例。
但與此同時,伴隨著這種增長動能出現的一個問題是:這些數字媒體到底令消費者能看到的新聞增加了多少。我們從某個角度出發,對去年的情況進行了統計。首次統計的結果是,將近500家數字媒體公司總共聘用著大約5000名全職新聞員工,其中大多數崗位都是在過去六年時間里被創造出來的。但是,大多數由媒體機構原創的新聞報道仍舊來自于報紙行業。然而,報紙行業中的工作崗位卻遠遠談不上安全。在2012年中,這一行業中的全職員工總數再度減少6.4%,而且預計2013年中的降幅更高。
單單從《今日美國》母公司、美國大型報業集團Gannett來看,該集團就已裁減了400個報紙工作崗位;此外,論壇公司(Tribune)也已宣布裁員700人(但并非所有被裁員工都是新聞工作者)。
來自于慈善機構、風險資本家及其他個人或非媒體公司的新資金當然讓人們看到了新聞行業的前途;但是,這些新資金遠遠不夠支撐整個專業新聞行業。盡管傳統的印刷廣告營收正在迅速下降,但印刷廣告和電視廣告在新聞機構總營收中所占比例仍在一半以上。

新聞有線電視的營收保持增長
2012年中,新聞機構來自于數字訂閱服務和數字會議服務等新收入來源的營收略微有所增長,但報紙總廣告營收與2003年相比則大幅下降了52%。電視廣告營收就目前而言還保持穩定,但其未來前景卻難以確定,原因是用戶正越來越多地通過在線方式收看視頻。另外,大多數的新收入來源都并非通過新聞產品本身而獲得的。
過去一年時間里發生了許多事件,這些事件對普通市民的影響要么是好壞參半,要么是還不明朗。對于美國成年人來說,地方電視臺仍舊是其收看新聞的主要渠道,這些電視臺的觀眾人數五年來首次取得了增長。但與此同時,與2012年相比,制作原創新聞的電視臺數量有所減少,這主要是行業內部并購的結果,令更多的電視臺被控制在更少的公司手中。
就目前而言,在美國的952家電視臺中,整整有四分之一都并不制作自己的新聞節目。此外,還有些電視臺簽有共享協議,其多數新聞內容都是在自己的新聞工作室以外制作的。
對于消費者來說,這種情況所帶來的影響根據各個市場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有些市場上,新聞內容通過并不制作原創新聞的電視臺進行廣播,并因此而擴大了潛在的觀眾人群;而在其他一些市場上,新聞內容出現了收縮的現象,新聞機構則采取了裁員措施,或是減少了內容制作成本,目的是提高成本效率。
就數字新聞而言,公共關系內容與新聞之間的重疊(我們在去年的《新聞媒體狀況》報告中指出了這一點)變得更加明顯。在目前正處于實驗階段的營收領域中,最大的領域之一與某些網站內容有關,這些內容由商業廣告主支付費用——但經常是由在編的新聞工作者撰寫的——并被放在一家新聞出版商的網站頁面上,有些時候看起來與真正的新聞內容毫無二致。
最早采用這種所謂“原生廣告”的是《大西洋月刊》(TheAtlantic)和Mashable,但隨后整個行業都在2013年中迅速引入了這種新的廣告形式。《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都已啟動或宣布了相關計劃,將指派其員工從事這種廣告的創作,而這些員工經常都會組成一個新的“定制內容部門”。根據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的預測,2014年商業廣告主在原生廣告領域中的支出將會達到28.5億美元。
在最開始的時候,許多新聞出版商都對這種廣告表達了謹慎立場,《華爾街日報》主編吉拉德·貝克(GerardBaker)甚至將其稱為“浮士德式的契約”。但到最后,許多出版商都作出了與貝克相似的結論;據《華爾街日報》發表的聲明稱,他“確信讀者將可鑒別贊助商生成的內容與我們的全球職員所創作的內容”。
事實或許確實如此,而且由廣告主付費的內容也并不會令消費者感到厭煩,只要這些內容寫得夠好。但就目前而言,幾乎還沒有任何公開數據能表明消費者對此作出了什么反應。
同時,盡管有證據表明Facebook用戶會消費新聞內容——半數用戶稱其會閱讀新聞內容,這些內容至少涉及六個主題類別——但據皮尤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這些消費者極少會登陸新聞站點。有關社交媒體發展的另一個問題則是,自選程序再加上算法所帶來的信息流,是否正在令美國人能夠看到的信息種類變得越來越窄。
這一年中,愛德華·斯諾登(EdwardSnowden)泄密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文件是最大的新聞事件之一。這一事件表明,數字時代中的新聞行業在另一個領域中面臨挑戰:基于網絡的內容很容易被人獲取。這令新聞記者的通信安全及其聯絡消息人士來共享信息的能力面臨威脅,其最終影響可能是,他們無法報道自己想要報道的內容,更無法提供給消費者。
一年以前的《新聞媒體狀況》報告曾提出一個嚴峻的問題:有證據表明主流媒體正在繼續滑坡,這對新聞內容以及受眾滿意度都造成了影響。正如以上所述,這些問題有許多到今天仍舊存在,其中有些問題還變得更加嚴重,此外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盡管如此,由于過去一年時間里新聞行業內部發生了許多新的活動,因此仍舊帶來了一種想法:某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正在進行中,甚至可能會改變整個行業的“游戲規則”。
如果說2013年中的形勢發展就目前而言還只是“滄海一粟”的話,那么人們的感覺是,這“一粟”的分量是相當之重的。這些形勢發展背后的動能是真實的,只是對普通市民和整個新聞體系的全部影響還不明朗。
本文編輯/印聯小黑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