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資訊】用外國的工具管理中國人是不現實的。

中國式管理的內涵是“善念+行為標準”。說穿了,就是基于高度統一的價值觀基礎上的一致行動。這里的價值觀是與老板的個人形象高度貼合的,對于價值觀的認同依附于老板的人格魅力。也就是說,一旦認同老板提倡的善念,員工就會有無限的動力。
但是,這樣的管理模式并非滴水不漏,有可能出現若干問題:
首先,價值觀有可能崩潰。當員工基于老板的具象來認可其價值觀時,盡管有著強烈的感知,卻面臨另一個風險,即員工會通過不斷觀察老板的行為修正自己的認知。老板并非圣人,一旦老板聲望受損,價值觀的影響力就容易受到削減,甚至崩潰。也就是說,老板應成為更經得起考驗的“圣人”。
上述“中國式管理”的企業中的老板們普遍都有窮苦的童年,這使得他們對于員工有一種傳統儒家的樸素愛人情懷,并以愛的方式實現對員工的“仁義”。但是,圣人的境界不應僅僅是樸素主義,而更應該是對道德的至高追求。否則,前者經不起仔細推敲,更不足以長期凝聚員工。
其次,價值觀也有可能耗散。當企業的價值觀與老板個人聯系時,員工感知最強,影響力也最強,員工會基于對老板的認同而產生對于其價值觀的認同。老板身處高位,人際聯系只能在相對接近的管理層級和范圍產生,但是,當企業越來越大,以老板為中心的人際聯系就存在越多輻射不到的死角。
即使老板是圣人,其影響力又大到可以傳播到企業的每一個角落,這種管理模式就能延續嗎?顯然不能。這種出色的老板都面臨一個傳承的問題。現在,他們處于當打之年,這一問題尚不明顯,但等數十年之后,誰又能保證企業一直堅守的優秀價值觀不會隨著老板的退隱而消失?誰能想象沒有張勇的海底撈、沒有聶圣哲的德勝洋樓、沒有于東來的胖東來會是什么樣?
再者,企業價值觀有可能發生偏離。中國式管理的樣本企業中,老板們無一例外都將平等、關愛等普世價值作為企業文化的內核。
秉持普世價值是基業長青的基礎,他們打造出的現實主義烏托邦中充滿了正能量。但是,這種以老板為精神偶像的管理模式賦予了老板更大的權力,另外,老板們引入某種價值觀的第一目的也是為了“經營”并非為了“傳道”,因此“效率”可能是其率先考慮的。一旦擁有強權的老板一味追求“效率”,就可能扭曲“公平”,陷入功利主義的陷阱。
例如:為了方便控制員工,老板就極有可能提倡一種“忠誠”的“德”,實際上是將員工代入一種君臣關系,壓制他們的正常訴求。再如:老板有可能提倡一種“感恩”的“德”,提倡感恩企業、感恩顧客,以“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為名,令員工無底線地付出(超預期服務)和利益讓渡變得理所當然。這些都是假“德行”之名,行“剝削”之實,顯然不是普世價值。
就連以關愛員工聞名的海底撈也陷入了這種“道德困境”。《海底撈你學不會》一書中就記錄了員工的抱怨:
“我每天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天上12個小時班,如果還嫌不夠,那要怎么辦?海底撈沒有哪個服務員是睡夠覺的。一天12小時上班,哪有自己的時間?難怪婚姻大事推薦內部消化。這算是為員工著想嗎?休假了,都是在宿舍補充睡眠呢。你們養的不是員工,是機器人。”
相比價值觀無法延續和可能耗散,價值觀的偏離可能是更大的風險。當員工發現了老板光輝形象背后可能的私心以后,其信仰就會崩塌,于是,這種“中國式管理”的邏輯體系就將被徹底打破。
可以說,在儒家文化的語境下,這類“中國式管理”中的“阿喀琉斯之踵”在于老板“不仁”(“仁”即替人著想,是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五常的核心)。但當他們擁有了太多的權力空間,效率的誘惑又具有十足的吸引力,他們就有很大機會去“不仁”,“不仁”也讓他們在短期內獲利豐厚,但這更讓“中國式管理”成為曇花一現。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