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資訊】長期以來,管理強調的是「分工、分權、分利」,但在互聯時代,管理需要的是「整體論」。本文提出了「管理整體論」的 7 大原理,能夠讓企業更有遠見,更能融入環境,更能與顧客在一起。當擁有整體能力的時候,企業才煥發出能量以及卓越的績效。
傳統的經營思考起始于這樣的假設:價值是由企業創造的。通過選擇產品和服務,企業自主地決定它所提供的價值。顧客代表著對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這樣的經營假設,企業需要一種與顧客之間的連接點(銷售過程)使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從企業的手中交付到顧客手中。企業所做的價值創造是在自己封閉的體系內完成的,價值創造的過程與市場是分離的,這種傳統的經營假設,把顧客和企業割裂開來,也就導致了企業無法持續獲得顧客而被淘汰。新的經營假設的核心是:價值是由顧客和企業共同創造的,顧客更關注自己的體驗,更關注消費過程的價值創造,而不再只是關注擁有產品。
「顧客價值」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種戰略思維,是一種準則,這個準則和思維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表述就是「以顧客為中心」。「以顧客為中心」就是要求,企業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而保持和顧客思維模式的契合,企業只有一個立場,就是顧客的立場。重要的是:
第一,顧客價值是行為準則,所有做事必須以這個為基準。
第二,顧客價值是一種戰略的思維方式。
如何看待組織中的人,是管理者最大的挑戰,大多數情況下,管理無效的原因是源于沒有把人放在組織中去理解,忽略了人與組織融為一體的特征。組織基于合作,而合作基于個體生存的需要,組織是由于個人需要實現他自己在生理上無法單獨達成的目標而存在的。為了生存下去,這種合作系統就必須在實現組織目標方面是有效果的,而在滿足個人動機方面是有效率的。切斯特·巴納德(ChesterI. Barnard)有關合作系統的概念,解釋了「組織目標處于核心地位」的思想并表明了組織的屬性,就是個體目標與組織目標的一致性。他深信,只有組織目標的制定,才能使環境中的其他事物具有意義,組織目標是使所有事物統一起來的原則。
但是需要調整的是,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就存在于個體不再如巴納德所描述的那樣:「組織是由于個人需要實現他自己在生理上無法單獨達成的目標而存在的」。互聯網時代恰恰是相反的情形出現,有創造力的個體是由于組織需要實現它自己無法達成的目標而存在的。組織要實現組織目標一定要依附于有創造力的個體。組織屬性在互聯網時代,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改變讓組織具有了全新的屬性:平臺屬性、開放屬性、協同屬性、幸福屬性,這四大屬性是為了釋放人,釋放人的價值創造組織所必備的。
需要有新的管理范式,其核心內容是:具有系統思考的領導者,依賴于激發個體內在價值,而不是沿用至今的組織價值,來考慮整體以及個體的行為。這種新的范式中,有關個體價值的創造會成為核心,如何設立并創造共享價值的平臺,讓組織擁有開放的屬性,能為個體營造創新氛圍,則成為基本命題。
在管理工作中,核心是要圍繞兩個去做:一個是「工作目標」,一個是「人的價值」。管理者會關注工作目標,更不要忽略掉「人的價值」,唯有做好這兩件事,管理工作本質才會呈現出來。
因此需要關注三個點:
第一,管理是要解決管理者與管理對象、管理資源之間三者之間的匹配問題,即:人、資源和管理者,三者之間的協同一致的關系。
第二,管理一定要回答「讓人在組織中有意義」這件事情。
第三,管理要讓每一個人與工作目標相關。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