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內容摘要】時下很多企業都講究創造品牌價值,以期獲得更多的利潤。那么,數碼快印企業品牌價值究竟是什么呢?它包含了那些要素呢?縱觀中國品牌的價值觀實在是讓人頓生一份悲哀。
一、普通的人看重產品的質量,產品質量保障的時效性越長,品牌的根基也就越深。例如: “王麻子”剪刀、“3539”勞保膠鞋等品牌,這些品牌有上百年的歷史,在老一輩人們的心里,經過長期的積淀就形成了固有的消費群體,形成了自己的市場,這就是品牌的質量威力。
二、我們國內的消費市場存在著盲從的現象,前些年崇洋迷外,現在講求跟風追潮流,明星效應,這是一種現象。比如:早期的松下(日本產),索尼相機(日本產)等國外產品,奪走了國內大份額得到市場,這些品牌的產品現在本身也就是在國內生產的,但是不知為什么與他性價比差不多的品牌就永遠賣不動,是什么原因呢?我認為主要還是崇洋迷外的因素或者國內的企業某些地方還存在欠缺所致。
關于追潮流的想象,本人是這么認為,多少和光宗耀祖、顯耀門庭之類的思想分不開的,要改變這些思想首先還是國內的企業需要愿意努力才行。例如:海爾、聯想電腦等一些品牌的做法得到了相應的回報。
三、只買貴的不買對的,這種現象主要體現在人們的生活日用品,比如說,一雙運動鞋同樣的材料,標上不同的商標價格就增長好幾倍,在同一個生產企業的貼牌就是屬于此類的事情。前些日子在福建的晉江跑了一趟,阿迪達斯(adidas)、耐克等品牌就是在一個廠家貼牌生產的,他們的價格差和國內的相比怎樣呢?
以上三點我們怎么看呢?這就是品牌的價值?品牌的價值究竟是什么呢?品牌價值就是品牌管理要素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也是品牌區別于同類競爭品牌的重要標志。他包含哪些部分呢?公眾認、質量、價格、服務和企業所在的社會地位。所有的企業,苦心經營和維護自身的品牌,就是求得一個公眾認可的品質質量知名度,讓公眾認為具有“誠信、守法、可靠、專業、價值、經濟、高效”這樣的美譽。管理和經營品牌,求得基業常青、卓越杰出,就是為了獲得品牌價值!品牌價值是指品牌在某一個時點的,用類似有形資產評估方法計算出來金額,一般是市場價格。也可以說是品牌在需求者心目中的綜合形象。
雖然中國的消費者消費觀念還不是很成熟,但是要做好企業,要做出品牌的價值除了保證品質、價格、服務之外,更重要的要體現企業的社會功能,這才是內功,昨天晚上我讀了一篇婁向鵬經理的《中國企業如何做公益營銷?》,婁向鵬經理是福來品牌營銷顧問機構總經理,婁向鵬經理認為,應把握六化。
我把婁向鵬經理把握六化剪切下來,供大家參閱。
首先就是戰略職能鮮明化。為什么巴菲特的全球“勸捐令”在中國不靈了,因為中國企業和富豪有太多的難言之隱。所以,最大的慈善就是把自己的企業經營好,為員工、為合作伙伴、為社會合理合法創造價值。否則,慈善就是無根之木。如果這個前提存在,對目前中國絕大多說的企業來說,要做公益,首要目標就是為了品牌建設,“主觀上為自己,客觀上為別人”。這一點要旗幟鮮明、光明正大、坦坦蕩蕩,千萬不要遮遮掩掩、左右為難、欲言又止,那樣就太累了。這也是中國特色。
二是主題化。公益和慈善的范疇非常廣泛,企業要有旗幟鮮明的主題,明確基金會到底應該做什么、不做什么。大而全反倒沒有針對性。對比國內外成功公益事業都有鮮明的主題。寶潔把公益目標鎖定在“0—13歲的兒童”,十幾年一直在做寶潔希望小學;百事在中國主要做的就是母親水窖工程和沙漠土豆工程。
所以我建議汾酒集團要“上天入地”,“上天”就是做一個高規格的“中華文化杰出成就基金”,發現、表彰和推動那些為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做出杰出貢獻的人,這也和汾酒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品牌基因一致。“入地”就是做一個“名酒打假基金”,為所有名酒開放,既有行業包容性,又與消費者息息相關。
三是系統化。不單單是企業一家做基金會,還要帶動合作伙伴、員工、渠道商、供應商一起做慈善,做成公益產業鏈,這樣更有意義,非公募基金才能越做越大。這方面寶潔的做法值得借鑒,不僅授之以魚,更授之以漁,把“救助模式”做成“救助—發展模式”。
四是透明化。如何保持透明化,打消社會顧慮和質疑,對于非公募基金會也一樣是至關重要的,這一點甚至會影響企業自身品牌的誠信度。所以建議汾酒集團建立一個獨立網站,所有活動和財務數據公開。
五是持續化。做公益營銷,最忌諱虎頭蛇尾,或者頻繁換主題,一定要保持持續性,國內外的成功經驗顯示,一個主題至少可以做五年以上,就算是階段性活動也沒有低于兩年的,比如,“奧運聯想千縣行”活動,光做這個活動就做了兩年。
六是傳播化。做公益,一定不要忌諱傳播,就算是作秀,也要帶動大家都秀起來,這樣中國的公益慈善氛圍就會前進一大步。如果還能為品牌和銷售服務,何樂而不為呢?四季沐歌太陽能與團中央聯合開展的“陽光創業行動”,就實現了多方共贏。
看了婁向鵬經理的六化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中國的企業為什么老是在別人的屁股后面轉圈的原因,盡管我們的中國的企業在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做到了一個級別了,但是在價格銷量上還是不如人家外來的和尚,這是為什么呢?中國的企業在對于為員工、為合作伙伴、為社會合理合法創造價值的有多少呢?公信力的影響力度怎樣?我想這是一個企業要做好必須思考的問題。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