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內容摘要】所謂的管理“1/2原則”是指在企業的實際運營中出現問題的時候不單純的從員工的角度查找問題源頭,而是細致的分析公司與管理者兩個方面,即員工集體表現的問題一定是公司或者管理層的病因引發的癥狀。對于圖文快印行業來說,明白這一點尤為重要,切忌在出現問題的時候過多的將責任與問題歸咎于員工,幻想通過“說教”來改變員工的思想、態度和行為。
什么是“1/2原則”
當業務或員工身上出現問題的時候,首先一半以上是公司的問題,剩下的一半中又有一半以上是管理者的問題,特別是員工直接上級的問題,最終剩下來的才是員工的問題,這就是管理者處理問題的“1/2原則”。
這個原則有兩點重要含意:一,如果解決好了公司和管理層的問題,剩余的問題就很少和很小了,甚至都不是問題了;二,先解決公司和管理層的問題,再解決員工的問題。
除了解決問題的思路上,“1/2原則”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幫助管理者調整心態。
管理者經常與員工談心態的問題,但經常忽略了自己的心態問題;管理者也經常談改變別人很難,要從改變自己而去影響他人,但同樣忽略了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員工的重要性。由于習慣于將問題外推而缺乏反省,我們的管理工作越來越沒有成效。
由于總認為員工有問題,我們會沮喪、會氣憤、會有受挫感,心想“為什么還會有這樣的員工”、“為什么自己這么倒霉”、“為什么自己的苦口婆心他們聽不進去”。想想看,一個心態失衡的管理者有多大可能性做出正確的決定,更可能象一個“憤怒的小鳥”,撞得頭破血流,甚至自己抑郁成疾也說不定。
相反,如果意識到問題首先在公司和管理層這里,我們還會厭惡員工牢騷滿腹嗎?我們還會抱怨員工上網購物或按點下班的不思進取嗎?我們是不是會這樣想:是什么造成他們這么呢?為什么公司不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呢?
解決公司的問題
其次,1/2原則讓我們找到問題的根源。
“公司生病,員工吃藥”是管理中的常態。讓員工回顧、總結、接受培訓,都將員工做為治病救人的目標,但諸不知,問題的根本在公司,是公司病了,員工表現出來的只是病癥。員工吃藥,最多解決病癥的問題,病根是無法解決的。
而公司的問題在那里呢?一定是制度上出現了問題,文化上出現了問題。
沒有好的制度,如何能保證員工工作的積極性?沒有好的文化,如何保證員工快樂、投入地工作?退一步說,就算是員工的問題,是什么樣的制度安排讓不合格的員工進入了公司?
所以,出現了問題,就應該首先從公司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發現問題的根源。
而遺憾的是,很多時候由于公司的決策機制、管理層統一認識的難度、部門之間的制約、管理者權限不足等原因,造成很多公司層面的問題無法及時解決,特別在大公司尤甚。
雷諾大中華區執行總裁陳國章描述剛經歷的困境時說:“原來中國公司的四大部門,包括銷售、售后、財務人事、法務和政府關系,都不向中國公司匯報,這四個部門都是獨立匯報給法國總部的不同主管。……即使當年我接手后,作為總經理,最初我也只主管兩個部門——銷售和售后,其他的部門我都沒有權限。后來慢慢地才把財務、人事,還有法務和政府公關都接手過來。這個過程非常漫長,我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實現了對公司內部管理的整合。”而對應這個整合時期,雷諾全年銷量不過1.5萬輛,占中國汽車市場不足1‰。
對應這個案例,是員工不好嗎?是管理層不夠努力嗎?還是公司的制度和組織結構上出現了問題!
印聯責編:星星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