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當新媒體出現并呈現井噴式用戶增長之后,關于平面媒體轉型的討論就逐漸出現。但是真正全面轉型的媒體寥寥無幾。當各項數據統(tǒng)計顯示,中國傳統(tǒng)媒體2013年廣告經營收入急劇滑坡,遠遠超出了整體經濟不景氣造成的關聯效應時。大家終于發(fā)現,所謂“平面必死”這類語言并不是一個笑話。

而去年,各種新型自媒體的迅猛發(fā)展更給平面媒體增添了不少“外患”。《新聞晚報》停刊又頻添了“內憂”,似乎就在一夜之間,平面媒體的頭上想起了敗亡的鐘聲。
當然,在一些列變化之中,有不少平面媒體也為轉型做足了準備工作,并且進行了很多嘗試。畢竟,對于體制龐雜,規(guī)模龐大的平面媒體來說,轉型無異于巨型航母變向,不僅需要改變,更需要勇氣和資本。
轉型從“去紙媒化”開始
平面媒體目前的窘境,可以用一個例子作比喻:數十年如一日吃著中餐(平面新聞)的顧客突然不愛吃了,大部分都跑去吃西餐(新媒體新聞),瞬間餐館的營業(yè)額下降。那么飯館的菜品究竟要不要變?廚師的風格能不能改?
所以平面媒體開始進行各種嘗試,由于用戶的閱讀習慣開始從線下往線上和手機端遷移,因而依托平媒的網站、微博、微信、數字報(雜志)、手機報(雜志)甚至是電子閱讀器等等信息載體接踵而至。
同時,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使具備消費能力人群的碎片化時間增多,自然成為媒體爭奪的新領域,平媒在內容上也隨之形成變化。逐漸告別過去的長篇評論、深度剖析,取而代之的是千字左右的新聞報道。
我大膽將紙媒在變革中采取的各種手段統(tǒng)稱為“去紙媒化”。而紙媒的改變也讓我想起了公元前350年、1069年、1898年等充滿創(chuàng)新和變革的年份。
在轉型時,誰有非凡勇氣?
無論是商鞅、王安石還是康有為,姑且不論他們的變法是否成功,能夠思考變革就需要莫大的勇氣,更值得一提的是秦穆公、宋神宗、和光緒帝的非凡勇氣和魄力。
很難想象,在備受互聯網沖擊的情況下,解放日報集團已經與騰訊合作成立大申網之后僅僅一年就宣告盈利。
很難想象,在新聞媒體機構影響力和公信力下降的背景下,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能夠受到用戶的關注和喜愛,更難想象的是官微的內容如此貼近用戶。
很難想象,在平面媒體以廣告收入為核心的背景下,中國經營報會取消廣告部。打造扁平化組織。
很那想象,在平面媒體刊物逐漸價格上漲的背景下,創(chuàng)業(yè)家雜志以免費的模式發(fā)行。
無數平面媒體在轉型期間,通過各種手段,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去承擔轉型后的后果,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相信在這期間展示出的勇氣肯定會在中國媒體發(fā)展的歷史上留下一個深刻的腳印。
轉型也是資本博弈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確是一個很難改變的真理。尤其對于處于轉型期的平面媒體來說。
畢竟轉型二字的信息量實在太大,或許意味著大筆投資,或許意味著人員更替,或許也意味著全新運營模式的制定等等,而這些都建立在經濟基礎上。可惜的是,雖然廣告收入是國內媒體的首要關注點和發(fā)展點。但是真正有經濟條件進行轉型的媒體似乎并沒有看上去那么多。
或許這也是一個諷刺。又或許是這個原因,讓國內很難出現像《紐約時報》這樣的媒體,通過極強的專業(yè)性打造了獨具特色的內容體系,讓用戶對其內容產生依賴。所以在轉型期采用數字版付費模式依然有用戶買單。雖然不能保證盈利多少,但至少能夠擁有部分收入支持媒體繼續(xù)前行。
對于傳統(tǒng)媒體來說,在轉型期擁有的優(yōu)勢也十分明顯。尤其是平面媒體的底蘊,就好像三國時期的世家大族,雖然在歷史的進程中,大部分都逐漸被時間洪流吞噬,但是不能否認他們培養(yǎng)出的人才對于歷史的推動作用。
在如今的媒體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媒體對行業(yè)的深刻理解、豐富的公共資源、良好的品牌影響力以及新聞采訪權益,都是轉型過程中的優(yōu)勢。如何把優(yōu)勢轉化成動力,更加值得關注。
或許在多年以后回頭看看如今,《雙城記》的開頭就是最好的描述: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jié),那是黑暗的季節(jié);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