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正潛移默化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模式和生活習慣。調查顯示,18—35歲的青年是微信主要用戶,其中又以自由職業者和企業員工為最多。這部分群體既是共青團組織服務的重要對象,又恰恰是團組織覆蓋度和影響力較為薄弱的領域。新型傳播渠道日益普及,無疑為當前創新青年工作提供了機遇。

互聯網思維的一大核心,就是利用好網絡“渠道”。一些地方的團組織陸續建立起微信公眾號,但目前大多沒有擺脫以政務信息發布為主的模式,沒有充分發掘新媒體的“渠道”優勢。筆者認為,區縣級團組織應“主動出擊”,發揮年輕人的網絡活力,將傳統的組織活動、動員青年等優勢與新媒體平臺功能結合起來,打造共青團線上線下(O2O)服務模式。
首先要突出民生信息發布,增加用戶使用黏合度。數據顯示,微信用戶80%的閱讀內容來自朋友圈,除了時政新聞外,本地民生新聞和生活服務類信息最受關注。這就提醒我們,團組織公眾號完全可以用“衣食住行”等實用信息拉近與青年距離,再通過社交功能基礎上的信息分享,使信息疊加效應不斷擴大,增加有效覆蓋,開展正向引導。
同時,立足新媒體平臺,發掘各類線上拓展性功能,同時促進線上線下互動,應當成為團組織創新活動形式的突破點。共青團的職能之一,就是通過舉辦喜聞樂見的活動來凝聚青年。多多創新“好玩”的網絡活動形式,找到年輕人的“痛點”、“癢點”,這樣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就不僅僅是信息發布的工具,而成為互動參與的載體。年輕人的體驗感、參與感大幅提升,共青團在網絡空間的活躍程度也就大幅提升,團組織的影響領域也就得以拓展。
另外,還要注重發揮社交網絡功能,培育青年自組織成長。長期以來,我們主要依賴于建立與行政體系對應的團組織來聯系和引領青年。但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體制外”就業,即便是體制內的年輕人,也開始在工作之外形成以興趣為導向的小組或圈子,組織起來亟須新渠道。團組織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的數據分析,根據用戶網絡特點分類,建立超越行業、身份和地域的各類青年社群,形成線上的組織系統,以作為原有線下組織體系的補充和擴展。在線上線下的互動活動中,挖掘青年領袖,培育青年自組織,從而建立一個廣泛聯系各界青年的綜合性平臺。
針對當代青年成長的新特點、新規律和當前青年群眾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我們所倡導的共青團線上線下(O2O)服務模式,就是以團組織為主導,通過網絡信息和活動發布吸引青年,加大線上線下互動,增加粉絲關注,促進粉絲分類成立社群,最后社群自主發布活動需求,形成一個閉環,循環往復。區縣團組織尤其應當發揮這一層級的資源優勢,建立以青年密集區域為重點、廣泛覆蓋基層組織的新媒體平臺,實現對“互聯網一代”青年的有效覆蓋,提升共青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這是我們應對新形勢的必然選擇。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