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資訊】切入市場短短幾年,小米便幾乎以一己之力開創了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全新局面,這或許是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的。
2015年2月,IDC公布了2014年中國智能手機銷量排名,小米以12.5%的占有率位居第一,同比漲幅高達186.5%。
2015年6月30日,小米上半年手機銷售量為3470萬臺,同比去年增長33%,連續五個季度穩居國內手機銷量第一。
靠著“米粉文化+電商手機”建立的“小米模式”,一時所向披靡。
在登上頂峰的同時,小米公司內部悄然發生了變化。
金凡敏感地注意到了這樣的變化。
早期安卓系統各種功能高度不完善,很容易就可以把零分的事情做到六分。比如加一個手電筒的小功能,很快就可以完成,用戶的感知度也很高,效果立竿見影。可以做的事情太多,根本忙不過來。
然而經過三四年的開發,李偉星和金凡們發現所有容易的功能都做完了,這時只能專攻一些比較龐大的功能。“龐大”意味著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給出結論,譬如一個強大的圖像編輯功能,可能需要半年的時間才能開發完成。
與此同時用戶的反饋時間也會越來越長,且隨著功能復雜度的增加,用戶也很難提出很有見解的建議,反饋的痛點也更加模糊。
李偉星和金凡還會去看論壇的反饋,但漸漸發現:過去一年看的幾百個帖子,有可能絕大部分在用不同的方式在說同一件事情,而且這件事情可能是非常模糊的,或者是可做可不做的,或者是做了會損傷一部分用戶不做卻會損傷另一部分用戶的。
“比較難有那種做了大家都很開心的東西了。開發節奏依然很快,但成就感急速下降。”金凡說,“打游戲爽的原因在于它能給你持續的刺激感。剛開始打哪一個野怪都能獲得經驗,但現在你已經60級了,打小怪沒意義了,怎么辦?只能打非常難打的怪,以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然而2016的小米不見得能開心。
整整一年小米不但不能重現輝煌,IDC數據更顯示,小米2016年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小米智能手機銷量(出貨量)同比下跌分別為:32%、38.4%、42.3%、40.5%,全年出貨量同比下跌達36%,市場份額也從2015年的15.1%下跌到8.9%。
這不禁讓人感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風云變幻之快。
一方面,“消費升級”取代“性價比”成為市場主流。2015年相較于2014年,2000-3000元價位國產機占比從2014年的28%提升到2015年三季度的88%;3000-4000元檔位國產機占比從2014年的8%提升到2015年三季度的77%。“拋棄低端價格戰、走精品路線、尋求品牌溢價”成為2016年各大國產手機廠商的共識。
但小米在這方面并無優勢。極光大數據的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2月小米手機的整體保有量為8.4%,其中數量最大的機型為相對低價的紅米Note3,占比10%。
另一方面,在手機同質化的大背景下,線下渠道的重要性開始顯現。2015年華為利潤增長率高達49%,主要源于線下渠道;vivo 2015年出貨量同比增加了66.7%,線上渠道出貨占比僅為5%。
而小米長期堅持“低價策略”,未給線下渠道留有足夠利潤空間,因此不能推進渠道分銷模式來爭奪線下市場。“去渠道化”起家讓小米先天缺乏線下渠道,很難跟上市場下沉的趨勢。而在三四五線城市,賣場和店面是消費者體驗手機最重要的一種途徑。
更讓小米頭痛的是,隨著其他廠商UI能力的提升,從前MIUI吊打其他廠商的情況不再。如今MIUI很難跟競爭對手拉開差距,以往建立的優勢也在縮小。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