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資訊】不可否認的,數字化時代已經來臨,如果還不能接受這個現實,追趕時代的變化,那企業就會處在危險的位置。看看過去的十年,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等新銳企業野蠻式增長,幾乎壟斷了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而諸如海爾這樣的傳統制造企業,也在銳意變革。數字化生存時代,企業的戰略邏輯和組織能力該做出哪些改變?

數字化時代的兩大特征
1.時間軸大大縮短
以前,企業變革可以慢慢去做,因為時間軸相對較長,但是今天不能用原有的方法去做。今天很多產品的時間軸已經被大大縮短,在數字化生存時代,企業壽命、產品生命周期、爭奪用戶的時間窗口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縮短。因此我們對很多問題的看法都要調整。
我自己做管理研究和陪同中國企業成長將近三十年,從來沒有像最近五年來感受到速度變化之迅疾。很多人認為互聯網技術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挑戰,但那些挑戰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變化的速度。
企業壽命、產品生命周期、爭奪用戶時間窗口的根本改變,就會導致各個行業都被重新定義,甚至對于大部分事物的理解都要換個角度。你必須要有一個不一樣的戰略思維。如果你還沿用原來的思維方式應變,你一定會被淘汰。海爾作為曾經的一家制造型企業,今天在談“人單合一”,在談創業平臺,這彰顯了時代本質在發生變化。每一家企業為了應變,都必須調整自己的戰略思維。
2.不同商業范式之間存在斷點、突變和不連續性
最大的變化是非連續性增長的出現。過去,產業效率是線性增長,之后速度加快變為指數型增長,都還有規律可循。但今天,從工業時代向數字時代轉換最大的變化,就是從連續性思維轉向非連續性思維。這就需要組織具有跨越能力。沿著舊地圖,一定找不到新大陸;不去探險、探索,新大陸就離你很遠。
數字化生存時代,斷點、突變、不連續性、不確定性意味著所有的行業都要被重新定義。包括我所從事的教育行業也會被重新定義,因為對知識的理解也要放在一個新的價值體系當中去。如果還沿用原有的教學方式,教育也將落后于時代。
商業邏輯在變化,這來源于價值創造以及獲取價值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改變。斷點的出現,使得商業環境和商業競爭從可預測變成不可預測,因此商業的所有范式都將被調整。
由于變化是非連續的,企業對產品、市場、客戶、行業的認識都需要調整。很多人還在關心自己過去的經驗、積累的核心優勢、擁有的資源條件。但比爾·蓋茨說,核心競爭力是個陷阱。你原有的經驗越多,能力越強,這個陷阱就越大。
數字化時代的戰略邏輯:以未來決定現在
今天企業最大的挑戰是面向未來,而不是傳承過去。企業內部“傳承”這個詞要慎用,現在更應該關注的是打破、創造、創新,是自我否定;對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是面向未來的能力。
但危險的現象是,很多企業還在沿用工業時代的邏輯,就是連續的、可預測的線性思維。很多人希望我預測2018年中國經濟的未來,但我從2016年起就告訴大家:我只能給你判斷,絕不能給你預測,因為未來不可預測,而創造未來比預測未來重要。你的未來是創造出來的,不是預測出來的,我們不能停留在預測連續性和線性的思維當中。
必須堅守的真實現實是數據、協同、智能等要素碰撞在一起,將重構商業系統的結構,帶來非連續、不可預測的非線性思維。摩拜單車、滴滴打車分別重構了自行車和出租車行業,這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企業如何實現組織轉型,并跨越非連續性?
從真實的現實出發,組織就要有能力跨越非連續性。二十五年前,我按照所有制形式、上市非上市、不同的產業等多重維度,選出了五家中國企業(海爾、華為、TCL、寶鋼、聯想)作為研究對象。今天,這五家企業依然是中國最具有競爭力的企業。
在追蹤研究的過程中,我認識到組織非常重要,因為只有組織才能把人和目標結合在一起,這是組織最重要的功能。如果組織形式無法轉型,企業就無法真正實現轉型。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企業所有轉型都可以從業務轉型開始;互聯網出現之后,所有的轉型必須從組織轉型開始,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從業務轉型是比較容易做的,因為從業務轉型只要在市場有顧客跟隨你,你就能完成轉型。組織轉型最大的挑戰是什么?要動所有人的利益格局。這是最難的。如果你的組織轉不過去,人跟目標不可能組合在一起。海爾就是從組織轉型開始,這是面向互聯網的制造業組織轉型,這是一個大型制造企業在努力應對非連續性和巨變的時代。
組織轉型的兩大要求
第一,領導者思維模式的轉變。我在今年出版的新書《激活組織》中談到,如果你想把一個組織激活,要做七件事情。最后一件事情最難,就是領導者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領導者要從一個“說了算”的人變成“說了不算”的人,要尊重每個貢獻者,打開邊界,讓更多人介入,分享財富和未來的成長機會。
第二,企業要成為知識驅動型組織。這輪知識革命,淘汰的不是工具,是人。如果組織不具備知識屬性,也將被淘汰、
知識驅動型組織具有四個特征
1、自上而下構建組織的“知識”DNA
2、數字化驅動為導向的組織結構
3、知識鏈與數字流協同的、開放的合作伙伴系統
4、持續優化創造可持續價值
跨越非連續性之三部曲:斷、聚、合
我和廖建文老師曾共同撰文回答跨越非連續性的問題。我們認為企業要做到“斷、聚、合”:
斷,是有組織地放棄,就是你要自己放棄自己。正如《失控》(凱文·凱利著)這本書中所言,請你有尊嚴地放手。自己去放手,你是有尊嚴的;如果不肯自己主動放手,你連放棄的尊嚴都沒有。如果你不能有組織地去放棄,還是保有你的記憶、你的核心競爭力,那么你連放棄的尊嚴都沒有。斷,就是要跟過去隔開,不斷更新自己。
聚,就是集聚,包括集聚資源、集聚市場占有率、集聚管理效能。只有這三方面都集聚起來,執行才會到位。未來的組織增長就來源于企業今天的集聚。
合,包括整合、組合,是對所集聚的資源做配置和再生。整合是以企業為主導,組合是以顧客和業務為主導,顧客在哪里,就要把資源組合到哪里。
法國著名哲學家盧梭曾經說過,“人類走向迷途,往往不是由于無知,而是由于自以為是。”面向未來,我們要學的東西很多,不斷超越自己、放空自己。希望中國企業能夠在數字化生存時代,成功實現戰略思維轉變和組織轉型,獲得更高績效和新的突破。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