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6月21日,中國印刷技術協會信息系統應用分會換屆大會在河北石家莊舉行。會上,近百位與會者就書刊印刷數字化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正如江蘇鳳凰新華印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在健所說:“關于數字印刷,我們有太多的理解誤區,也有太多值得探討的內容。”
“數字”變革當頭,原有的傳統出版印刷產業模式遭到顛覆。“數字時代,拓展視野至關重要。”新任中國印刷技術協會信息系統應用分會理事長楊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言簡意賅地說。在同時擔任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掌門人的楊斌眼中,數字時代就是關聯的時代、融合的時代。“以往企業都是獨立的實體,如今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令印刷同行之間建立起了廣泛的關聯,不僅僅是企業之間,還包括上下游之間,甚至是國家之間的關聯。”
由數字技術引發的關聯正一環一環往下傳遞——出版需求變化成為印業變革催化劑;按需印刷引發印業軟硬件整體變革;隨著數字進程的深入,全新的印刷思維方式呼聲強烈。這一系列作用影響下,一個全新的印業“生態系統”正在形成。
數字出版激發印業變革
【看點提示】訂單數量增多、每單印量下降,數字出版在“搶走”越來越多紙質圖書市場的同時,也令印刷業務朝著短版化方向發展,按需印刷油然而生。然而更令印刷企業難于招架的是,即便是剩下的紙質圖書印刷業務也在發生著分流。
談到近年數字化導致的出版需求變化,一組數據令人震驚——近10年來,全球學術期刊出版數字化迅猛發展,1990年歐美只有5種純電子學術期刊,現在幾乎所有的歐美出版商都已實施數字發展策略;圖書館采購經費方面,全球圖書館電子圖書采購占圖書經費百分比從2006年的3.2%上升至2013年的18.9%。國內的情況也是一樣,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2012~2013年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中統計結果顯示,我國數字出版為GDP貢獻的產值在7年間從2006年的213億元迅速上漲到2013年的2600億元……
如果你以為如上數據預示著印刷企業可以獨享按需印刷這塊“大蛋糕”了,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作為有著60年圖書進出口經驗的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其常務副總經理張紀臣分析說,國內按需印刷市場還處于培養期,尚未實現規模化,整體業務量和規模都相對較小,即便如此,90%的按需出版業務其實集中在專業出版社手中,如知識產權出版社、中國標準出版社等。
對于具備數字資源優勢的出版社更易開展按需印刷的說法,江蘇鳳凰新華印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在健也深以為是。結合江蘇鳳凰自己的探索經驗,張在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江蘇鳳凰之所以目前能夠站在國內按需印刷市場的前沿,與其背靠江蘇鳳凰集團豐富的出版資源密切相關,“我們就是先從自己集團內部開始探索按需印刷的,不斷地運營、演練后,然后向外圍開始推廣。”
張在健進一步列舉了國外的案例驗證這一點。“曾有圈內朋友給我講起日本講談社開辦數字印刷工廠的案例,實行效果非常理想,印廠業務飽滿、收益顯著。究其原因,源于出版社只是把按需印刷作為滿足客戶需求的一種手段,初始目的并不是為了讓印刷廠贏利,而是通過上游出版社的贏利間接推動印刷廠贏利。而純粹的印刷廠并不具備這種良性循環的基礎。”
如此說來,決定著開啟按需印刷之門是否成功的“金鑰匙”,是擁有出版資源,而非數字印刷機。看來,數字時代,很多印刷企業的“唯設備論”該改改了。
印業變革激增軟硬件需求
【看點提示】為了適應數字技術帶來的變革,印刷企業紛紛下決心去更新設備,一時間數字印刷機成了市場新寵。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卻讓他們更加苦惱,大家發現原來更新硬件只是對數字印刷最淺層次的理解,對按需印刷業務特點的充分理解、強大的訂單匯聚能力、云平臺的搭建等軟件要求似乎比硬件更加重要。
數字浪潮下,印刷企業已經深深地感受到了危機,于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咬牙堅持,即使面臨背負巨額貸款的壓力,仍然下定決心——上數字印刷設備!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卻并不盡如人意,很多企業陷入了更深的困惑——不上數字印刷設備,不行;上了數字印刷設備,怎么賺錢?為誰服務?如何保護版權?正像柯尼卡美能達數字印刷營業部部長李剛所說的那樣:“如果沒想好就上設備,結果仍然是糾結在這些打不開的死結中。”
“歸根結底的原因在于大家對按需印刷業務特點的認識還不夠清晰。”張在健反問到,印廠對數字轉型真的非常有激情了,但是看看很多人在做什么——他們在挑選設備,在研究工藝流程,在計算著數字印刷的成本是否能接近工業成本……當這些目標達到他們預期的時候,他們會心滿意足地去上數字印刷機,然而他們卻沒有認識到,訂單碎片化才是按需印刷的由來,這種業務特點不是僅僅有了數字印刷機就能滿足的,沒有碎片化的訂單,一切都無從談起。這也是目前業內按需印刷成功者寥寥的癥結所在。“如果你站在這個層面問我數字印刷究竟有沒有前景?什么時候可以贏利?我很難回答你。”張在健坦言。
過去有了設備就能占領市場高地的“唯設備論”時代儼然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按需印刷是個系統工程,強大的訂單匯聚能力、云平臺的搭建、數字營銷人員的培訓等非硬件配置要求似乎比硬件設備更加重要。如何做?作為數字印刷設備制造商代表,李剛給出的建議是——“且行且研究”。
李剛介紹,從歐洲已經成功的數字印刷應用經驗來看,如下步驟值得借鑒——第一步,確定目前業務中適合用數字設備來做的業務量;第二步,如上業務客戶群中的數字需求到底有多大;第三步,根據如上兩點的調研結果做市場推廣。“站在全系統的角度去看數字印刷,如果不這么做,其實買臺數字設備也還只是在做傳統的活件。”
為了滿足這種市場變化,如今的設備制造商也在向著“全能”轉變,做IT、搞服務、做網絡營銷,甚至有些幫客戶辦起了展會……幫助印刷企業轉型,設備制造商自己也做足了功課、迎接轉型,未來能夠一體化服務的制造商才是好的制造商。
互聯網激變印刷思維轉變
【看點提示】 軟硬件都準備好了,是不是就可以做好按需印刷了呢?還不夠!理念轉變要先行。
“今年春節后,我們組團再訪美國閃電源公司,了解按需印刷的究竟。”張在健娓娓道來,“我們聽了很多報告,數字印刷讓大家很興奮,很多人聽到兩個數字后回來就上馬數字印刷設備了”。一個數字是,閃電源公司平均每個訂單只有1.8本,這完全符合數字印刷工藝要求;另外一個數字是,閃電源公司一個月加工150萬冊。
然而還有一個數字很容易被忽略掉,那就是閃電源公司平均每分鐘接單19.3個。放眼國內,有哪一家傳統印刷企業可以問鼎這一紀錄?那閃電源公司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深入了解后發現,閃電源公司最早的合作伙伴是圖書零售商亞馬遜。亞馬遜為閃電源公司提供了匯聚訂單的巨大網絡。這再次說明,硬件設備只是企業邁向數字化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擁有一個匯聚訂單的平臺。然而光有平臺卻仍舊運用傳統印刷思維來運營仍然難以發揮數字設備之本領,這時注入時下最火的互聯網思維就顯得順其自然了。
那么印刷行業如何用互聯網思維武裝自己?“堅定地拒絕短期利益誘惑,集中精力自主發展、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技術資源、聚焦創新投入、強化自有品牌、拓展高端能力等,這都是在變局發生時獲取主動的必由之路。”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戰略發展部總經理周震東給出的建議是,全力以赴推行企業信息化,以互聯網技術、軟件技術武裝企業經營活動;堅定地提升針對高端、前沿產品的創造能力,尤其是可變數據印刷等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技術和產品;堅定地成為互聯網變革的推動者,融入社交網絡,積極修煉云平臺、移動互聯等新技術,使其為己所用,并基于此不斷探索新的思路。
數字、網絡、內容碎片化、電子平臺、按需印刷……這些數字技術帶給印刷行業無限的機遇與挑戰,正如那句名言所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非常壞的時代”,“壞”的是它對保守的企業敲響了警鐘,“好”的是它為創新者提供了機遇。
觀點論
圖書進出口商說
按需印刷不同于數字印刷
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紀臣:按需印刷不等于數字印刷。大家不是說買了數字印刷機,就是按需印刷了。不是這個概念。所以按需印刷一定是有強大的后臺資源支持、強大的前臺訂單支持、強大的物流配送體系,才能形成按需印刷。所以按需印刷是整個出版產業鏈中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滿足人們個性化需要的有機組成部分。
行業協會說
信息,即關聯
中國印刷技術協會信息系統應用分會理事長楊斌:以往企業都是獨立的實體,但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令印刷企業之間建立起了廣泛的關聯,這種關聯不僅僅在企業之間,還包括上下游之間,甚至是國家之間的關聯。
建立印刷電商品牌,把印廠一天只能處理幾個訂單的能力變為幾千個;開拓二維碼、RFID印制、物聯網技術應用;拓展紙質印刷品以外的數字產品。關聯并不是簡單相加,借助新型的數字技術令傳統印業“改頭換面”才是關聯的精髓。
軟件開發商說
數字化改變的是商業模式
嶄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呂理哲:什么是印刷企業成功的商業模式?我的回答是——他們都利用網絡來服務印刷客戶;他們也能夠做大量訂單印刷生意;他們客戶大部分生意是(業務員)跑出來的;他們提供的是印刷服務;他們有生意模式,才能自己定價格;網絡讓他們的觸角伸長、訂單增加,但人手不會增加,生意管理有效益、規模變大,產品線增加,但流程不變。
設備制造商說
效率仍然是數字印刷的根本
柯尼卡美能達數字印刷營業部部長李剛:印刷效率仍然是印刷廠的根本,現在之所以很多企業陷在各種死結里想不清楚,還是因為印刷效率問題沒有解決。如果一個印刷廠出版量不夠大、拿不到足夠多的數字業務,那些糾結的死結永遠無法解開。
一些企業沒有真正的數字流程,沒有專門的數字營銷人員,怎么能感受到數字印刷的真正魅力?一些企業說自己有錢,買個大機器,賺錢效率卻很差。這都是因為沒有數字業務引發的。
本文編輯/印聯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