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作為移動互聯時代的代表產物——微信,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溝通方式、交易模式、工作方法和學習模式。今年9月,剛剛考入中山大學的小劉體驗了一把微信的“智慧校園”,用微信支付,省去排隊的麻煩,手指輕點幾下就為食堂飯卡充值成功。其實,除了中山大學,目前微信“智慧校園”已覆蓋中山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等數十所高校。

“飯堂日記”爆紅
學校繳費處“搬到微信里”
9月開學季,無數學子將開啟他們生命中難忘的大學時光。最近刷爆朋友圈的一份《我的飯堂日記》,就是從大學飯堂這個特殊的角度,記錄與校園相關的青蔥記憶。《我的飯堂日記》在中山大學校園卡中心的微信公眾號推出幾分鐘內,頁面訪問量已過萬,一天內頁面累計訪問人次超過50萬。
原來,中山大學開通了“智慧校園”微信支付服務,中山大學的在校生和2008年以后的畢業生,在中山大學校園卡中心的微信公眾號上,綁定自己的校園卡,就可獲得自己在學校食堂消費的次數、金額、消費時間,甚至包括在浴室、超市等地的消費數據,分分鐘就知道自己在中山大學消費的“江湖地位”。
在社交關系相對單純的校園,《我的飯堂日記》印證了一個話題在互聯網上的引爆速度有多快。一時間,畢業的、沒畢業的校友們都來玩了,在校學生表示:“記得在飯堂吃過多少飯,也要記得在這里留下多少回憶”,“自己點進去看到最后兩頁眼淚就流下來了,一定是因為我喜歡的師兄師姐們快要畢業了,我也快畢業了”。看到自己在大學中竟然花費了上萬元在食堂,有的學生表示:“媽媽,我的錢真的都花在了吃上面……”
統計顯示,今年復旦大學2015級本科新生已有近30%-40%使用微信支付交學費,其單日微信支付收費金額最高突破300萬元人民幣。而浙江大學也通過“浙大學生公寓管理服務中心”微信公眾號,為浙大師生提供了線上水電費繳納、微開門、報修、訂水及校園班車信息查詢等服務。
除了各種一卡通、水電費、考試費、住宿費充值、繳費,目前,不少大學的微信公眾平臺還實現了宿舍搖一搖開門、成績查詢、校務通知等諸多功能。對高校學生來說,移動互聯為校園生活提供了“指尖上的服務”,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接通“最后一步”
移動互聯生活真的來了
除了一個個“大學城”,截至8月底,微信城市服務已經在全國66個城市上線,覆蓋1.5億居民,接入150多項政務便民服務。移動互聯時代,網友們足不出戶、動動手指就可以搞定水、暖、燃氣交費,以及小客車搖號、備案停車場、實時路況、納稅、機動車違法信息的查詢等等。
昨天,北京網友“一直在遠方”打開手機微信,點擊右下角的“我”,找到“錢包”中的“城市服務”入口,直接進入了這個網上“辦事大廳”。他試用了一次“機動車違法查詢”功能,輸入自己的車牌號和發動機號,就直接看到了一張違法行車的處罰通知,隨即在微信朋友圈中曬了出來:“前兩天開車經過單位旁邊的胡同,事后發現了限時單向行駛標志,本來還心存僥幸,沒想到還是被拍了!童鞋們再這么走要小心了……微信這個功能還挺實用嗒。”
9月1日,湖南省長沙市和湘西自治州的微信“城市服務”功能悄然上線,兩地的網友可以從微信直接進入到一站式的網上“政務民生辦事大廳”。
醫院掛號、交通違法信息查詢、公積金查詢、社保查詢、空氣質量動態、圖書查詢、水費繳納、醫保查詢、長途客運查詢、發票查詢……長沙和湘西的網友們動動手指就可以享受這些服務。其中長沙市的手機繳納交通罰款,并實時完成消分功能,則是全國首創。
微信的“城市服務”從2014年12月率先在廣州實現后,不斷在各個城市中拓展,今年7月21日,“城市服務”正式接入北京。目前,可使用此功能的城市已有廣州、深圳、佛山、武漢、上海等。
移動互聯網賦予了手機的“連接”功能,通過微信將海內外超過6億個活躍用戶“連接”起來,幫助各行各業接通了“最后一公里”。于是,原本遙不可及的服務就來到了每一個人的手機上。除了微信之外,手機qq、騰訊新聞等擁有海量活躍用戶的手機應用,也都紛紛開通了城市服務和民生頻道的入口。更加智慧的政務民生服務,就此盡在“掌”控。
微信各種功能他們這么用
從大學校園到整個城市,微信的迅速應用并不僅限于宏觀層面,酒店、餐廳、百貨、醫院、快遞、票務、校園、旅游等30多個行業,已通過微信找到了各自的“互聯網解決方案”。
傳統的產品銷售,除了門店就是網店,而在微信上,他們這么賣東西:一個叫“最東西”的電商,在微信公眾平臺上,靠1篇文章賣出93把單價1000元的梳子。“最東西”希望為網友們推薦全球最極致的東西,堅持每個品類只薦一款。目前該公眾號用戶數超過25萬,發布單品數150件,月均銷售額30萬元。
青島微書城,先是利用作家簽售活動,快速積累線上粉絲。然后,再由線上微書城反哺書店,結合中國好書微信聯盟,進行了70次活動推送,覆蓋近200萬人次。未來,青島微書城還會通過多店賬戶管理、實體卡電子化和更多硬件接入,經歷一個從實體書店到線上文化生活服務平臺的轉變。
“堂會ktv”開通微信支付訂金后,每日支付訂金的數量是此前的2-3倍,每天有超過50%的顧客通過“在線取房”自助訂房k歌,節省了50%以上的人力。顧客排隊時間也大幅縮減了9成以上。
“遇見小面”是一位畢業于香港科技大學的80后創辦的,一炮而紅,一個月銷售重慶小面上萬碗,被稱為“互聯網時代突出重圍的餐飲店”,今年7月,“遇見小面”的訂單數為16000單,其中80%為使用微信支付完成。通過微信,“遇見小面”的點餐時間從4分鐘縮短到1分鐘,溝通等待時間縮減了67%。通過微信打造的虛擬會員體系“面粉計劃”,“遇見小面”留住了一批客單價穩定、光顧次數已形成固定頻率的死忠粉。
從“智慧校園”到“城市服務”,再到各行各業的接入服務,微信正從一個網絡溝通工具,升級打造一個依存于微信移動互聯服務的生態產業鏈,不管你愿不愿意,這一切都在飛速地發生和改變。
印聯責編:星星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