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內容摘要】具備企業思維是企業建立企業管理體系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員工協作精神,提高企業執行力,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必要條件,也是克服大企業病的一劑良方。

在說到什么是企業思維之前,我們先說說大多數企業員工的思維習慣。當遇到新工作或者新的情況出現新的問題產生時,員工的心態常常是這樣的:企業又不是我的,我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這件事不在我的職責范圍內,我不需要過問;這是你們部門的事,干嗎找我……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不管員工用什么語言表達,其潛在邏輯都是“有事盡量不要找我”,沒有一個人會從企業角度思考:這件事應該什么崗位或者什么人負責呢?假如這件事不及時處理會對企業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如果我是企業負責人我應該怎樣做呢?也就是說沒有一個人是從企業角度考慮問題解決的,都是從個人角度考慮如何規避責任。
說到這里,我想各位應該明白我說的企業思維是什么意思了。所謂企業思維就是企業的每一位成員特別是管理人員需要從企業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我在績效管理的課程上經常會做一個練習:寫一個你所在企業的崗位職責。大家猜猜出現錯誤最多的是什么?也許你會說表述不清、界定不明、形容詞太多等等。而我要告訴大家的是不少人寫成了“我的工作職責”。而我再進一步追問:你的崗位是什么?居然有人說不清楚自己的崗位是什么!有人被問急了,最后來一句:反正老板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如果一個企業內只有幾個人,老板安排干什么就干什么似乎還能管理得了。假如一個企業有幾百人甚至過千人過萬人,那老板不安排工作的員工不就可以坐等發工資?事實上不可能有這樣的好事!事實上也有很多員工的時間就是在等待老板或上級安排中打發。員工特別是管理人員沒有企業思維,這樣的企業大多都是效率低下的企業。沒有企業思維的員工,也很少用腦思考工作,這樣的企業一定是低效率的!
管理者沒有企業思維的現象還體現在很多方面。我的學員—貴陽黃老板請了一位職業經理人,為了讓我幫助他了解這位經理人的水平,黃老板給我看他寫的制度。這位職業經理人寫的《倉庫管理制度》中有這么一句話:“材料入庫后報銷需黃總簽字”。我問黃老板“這里的黃總是指誰?”黃老板說指自己。我又問,“你請他來不是做總經理的嗎?”黃老板說“是啊”。“他做了總經理,你當老板的還簽字,倉庫材料短缺是你老板負責還是他總經理負責?”“當然是他負責啊!”黃老板回答得很快。我又問“材料進來出去他都沒簽一個字,你怎么找他負責呢?”“這怎么辦?”黃老板這下沒話說了。
在這個案例中,黃老板與職業經理人都沒有企業思維。職業經理人把簽字權留給老板就是推卸責任的表現,也是一種保護個人、不敢承擔責任的心理使然。老板把企業當自己的,也是沒有企業思維的表現。企業思維要求撰寫制度時從企業全局考慮,企業的所有工作都要落實到崗位,誰擔任這一崗位誰就對這一崗位需要履行的職責負責。在企業組織中對工作負責的都是某一特定崗位。黃總是特定人。總經理則是一個崗位,張三擔任也好,李四擔任也罷,誰來擔任總經理,誰就承擔總經理的職責。黃總只有在自己擔任總經理時才承擔總經理職責,如果請別人當總經理,其總經理職責就應該別人承擔。
企業思維也就是系統思考,是系統思考在企業管理中的具體運用。我們常常講:企業要有全員質量意識、全員安全意識、全員危機意識,如果沒有企業思維,全員意識如何建立?如果員工“各自為政”,那么,扯皮推諉就會不斷上演、管理真空就會經常產生。只有全員具備企業思維,懂得系統思考,當企業出現新情況、產生新問題時,員工自覺從企業角度思考解決辦法,員工的協作配合就會增多。久而久之,企業執行力一定能夠提高。
行為的改變從信念開始,習慣的養成從思維改變開始,提高企業執行力請從改變全員思維習慣開始。思考企業問題請從企業角度出發而非從“我”出發!
印聯責編:星星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