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內容摘要】2014年4月22日,中移動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在2014年第一季度,中移動凈利潤僅實現252億人民幣,同比下降9.4%。當前,整個行業面臨的問題,外界早有定論:外部環境:市場日趨飽和,用戶增長放緩,通信資費逐年降低;內部環境:大企業病加劇,管理失控矛盾激化;外部矛盾:移動互聯網尤其是OTT的業務加速替代;行業矛盾:民資進入產生鯰魚效應,將成為更進一步價格戰的導火索。4G網絡的推出,會加速中國移動寒冬的結束嗎?

2014年4月22日,中移動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在2014年第一季度,中移動凈利潤僅實現252億人民幣,同比下降9.4%。在此1個月之前,中移動公布的2013年年報顯示,其凈利潤同比下降5.2%,為14年來的首次同比下滑。
中移動正在進入一個自成立以來最關鍵的調整期。
2014年4月22日,中移動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在2014年第一季度,中移動凈利潤僅實現252億人民幣,同比下降9.4%。
在此1個月之前,中移動公布的2013年年報顯示,其凈利潤同比下降5.2%,為14年來的首次同比下滑。
顯然,這頭一直在快速奔跑的大象,終于跑累了。
透過這些數字,我們看到哪些事實?
1、雖然在中移動利潤下滑同時,中電信和聯通都實現了業績和利潤的同比增長,但這并不意味著,中移動的下滑是戰術失誤所致。
事實上,整個電信運營業的增長都已經放緩,并已到達或接近拐點,其他兩家運營商的利潤增長都各有原因。
比如中電信,2014年第一季度雖然實現利潤55.69億元,同比增長17.7%,但它的利潤來源其中主要來源于兩大因素:2008年收購CDMA時購入的客戶關系價值于2013年攤銷完畢,促折舊攤銷費用同比下降約10.17億元,以及2014年1月1日起生效的移動網間互聯結算標準調整,促進其他經營費用同比下降了5.4%(約7.13億元)。
這意味著,如果不考慮以上兩個因素,中電信的一季度利潤,其實也在下滑。
2、當前,整個行業面臨的問題,外界早有定論:外部環境:市場日趨飽和,用戶增長放緩,通信資費逐年降低;內部環境:大企業病加劇,管理失控矛盾激化;外部矛盾:移動互聯網尤其是OTT的業務加速替代;行業矛盾:民資進入產生鯰魚效應,將成為更進一步價格戰的導火索。
可以說,無論天時、地利、人和,運營商都處在最艱難的時刻,而且它們面臨的,不是周期性的問題,而是長期問題。只有徹底轉型,才有可能迎來新的快速發展。
而且對運營商來說,這樣結構性的問題,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修復,這意味著,運營商現在才剛剛“入冬”,未來的形勢將更加艱巨,業績的下滑將進一步加速,而且持續時間可能超出預期。
3、當前,受影響最大的是短信業務。雖然中移動財報中回避了具體比例,但通過數據對比可以發現,在2014年第一季度,中移動的短信使用總量已下降至1530億條,同比下降了超過20%。
4、值得注意的是,三大運營商具有特殊的雙重身份:既有承擔黨、政、軍、民的通信支撐和普遍服務的公用事業屬性,也有保持盈利增長的市場化企業屬性;而它們的管理也非常復雜:工信部負責垂直的行業管理,中組部負責領導班子的人事管理,國資委負責國有資產的管理與業績考核,此外運營商還必須對上市公司的股東負責。
這樣復雜的定位與機制,決定了三大運營商發展的劣勢與優勢:
劣勢是定位模糊,導致自身戰略與價值觀反復甚至混亂,業務方向與執行力受拖累。
優勢則是,三大運營商將獲得政策的“有限托底”,在形勢可控的范圍內,運營商即使面臨最惡劣的情況,仍然能保證最基本的生存模式,雖然那并不是運營商所希望見到的局面。
5、本屆政府力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營改增改革等大政,也將為運營商的形勢帶來連鎖反應,尤其是為了盡可能“以市場化方式”推進以上改革,監管部門將不得不使用結算政策等工具,在運營商之間施展宏觀調控。
在這樣的形勢下,目前仍占據市場主導地位、擁有相對充沛現金流的中移動,是最主要的“被調控者”,網間結算調整即是明顯征兆。
這將加劇中移動的下滑趨勢,加上4G建網和補貼的大筆開支,中移動的現金流正在不斷消耗。而來自瑞銀的最新研報顯示,中移動的自有現金流在2012年逾1000億,但2013年已僅剩400億,預計2014年有可能為降到接近為零,甚至更低。
6、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移動的策略實際上也已經有了微妙變化。從2013年以前的“打腫臉充胖子”,拼盡全力保增長,改為主動“穩業績”。
減少業績粉飾很簡單,卻可以既降低內部外部的增長壓力,又避免“為他人做嫁衣”,同時也緩解因為高利潤而遭遇的輿論壓力,中移動的以退為進,在當前形勢下,無疑是一步好棋。
7、但對中移動來說,這樣的手段需要把握分寸,如業績持續惡化,一旦形勢固化,員工與供應商人心離散,反而可能加劇業績的下滑勢頭。
8、4G不可能成為運營商的救星,反而會加快OTT業務的替代速度。
在此之前,三大運營商雖然都宣稱要去電信化,要向互聯網學習、轉型,但其實仍是以彼此為競爭參照系,并由此發起了3G和4G的建網和市場大戰;但在未來,僅有一張優勢的,勝于其他運營商的網絡,并不意味著就能獲得足夠的回報,需要將重心盡快調整為產品與商業模式的迭代,以及對用戶的服務,從而在與產業鏈上下游的競爭中,盡可能保持用戶入口的有限語語權。
9、從2003年到2013年的黃金10年中,運營商錯過了投資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從業務運營商向投資集團轉型的寶貴時間窗口——現在,這一話語權,已經轉移到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手中,而BAT——尤其是阿里和騰訊對產業鏈的并購已經基本掌控大勢,運營商已無明顯機會。
10、將虛擬運營商“馴化”為自身的業務“批發商”,是一些運營商員工的期望,但這同樣只可能作為過渡政策,否則一旦虛擬運營商站穩腳根,形勢將再次逆轉,運營商將陷入更被動局面。
11、就運營商的轉型而言,目前首先需要變革的,不是業務上的去互聯網化,而是在機構、機制、管理乃至于公司文化層面的“去電信化”。
本文編輯/印聯小黑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