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隨著移動互聯網與通信科技的快速發展,由智能手機、平板機所帶動的移動智能終端熱潮將愈發普及,也讓互聯網和智能家庭的關系愈為緊密,通過互聯網技術與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將軟硬整合與移動互聯的概念引導入數字家電及智能家庭里,將對人類生活帶來新轉變。
拓墣產業研究所表示,來自手機以及平板的30%高成長年增率,將在2013年落幕,未來的成長動能將來自穿戴式電子商品。而如何通過互聯網與通信技術,將軟硬整合、移動互聯的概念引導入數字家電及智能家庭里,將是企業華麗轉身的重要課題。為了配合首屆中國(國際)數字家庭展 DH Expo 2013在武漢的舉辦,拓墣產業研究所特與數字家庭產業與應用促進中心于11月4日共同舉辦《2014年ICT產業大預測—互聯網下的數字家庭之商機探討研討會》,從全球及中國數字家電產業、智能終端產品創新軟硬整合、移動互聯網生態系統、穿戴式電子趨勢等不同角度出發,探討智能家庭和數字家電對電子信息產業帶來的變革和商機。
趨勢拉動終端創新 移動商機即將爆發
經過多年發展,智能終端在硬件上除了規格提升,其他的創新已趨鮮少。反觀在移動互聯網趨勢下,各項應用層出不窮,應用和內容成為智能終端創新的新動力,除帶動智能手機、平板等終端銷售成長外,中國電視業者也在產品中植入互聯網服務功能,如各種交互、游戲、應用商城等,藉以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和品牌含金量,拓墣表示,電視將從過去的視頻播放角色,藉由互聯網變身為上網的接口與交互平臺,未來智能電視將更加聰明。
智能手機在中國的銷售成長迅猛,拓墣預估2014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將達3.55億支,年增率17.5%,井噴態勢明顯,而藉由智能手機的快速增長,手機品牌業者及互聯網巨鱷們紛紛將手伸向移動領域,構建自己的移動生態系統solomoco(Social、Location、Mobile、Commercial),透過滿足用戶剛性、高頻需求的入口程序,來吸引用戶進入該生態系統,并使用位置服務、商戶資源、第三方支付等平臺,來達到獲利目的,而小米以手機、騰訊以微信、阿里巴巴以支付寶為中心來打造的移動互聯網生態,正是其中佼佼者。
而隨著4G牌照發放,電信運營商可能改變過去在3G領域三分天下的局面,目前中國移動對于終端投入極大關注,拉攏各大IC廠商加入TD-LTE陣營,在4G時代,中國移動明顯已擺脫在終端芯片上的劣勢,有望在4G競爭中重現其過去之2G輝煌時代。4G的速度比3G有不小的提升,更高的傳輸速度和更小的延遲將提升各種移動互聯網應用的用戶體驗,增強廠商獲利能力。
另外,手機游戲、移動廣告、移動電商(O2O)服務也是移動互聯下的重要吸金點。隨著手機游戲和社群網絡的緊密結合,2014年中國市場規模將超過140億元人民幣,近三年成長均速都在50%左右。而手機結合互聯網將打通線上和線下,使得在線用戶流量能更高效轉為收入,拓墣表示,2014年將是移動電商爆發元年,其中O2O+LBS將是最多創業者聚集的地方,大量商業模式和眾多行業的碰撞,將找到刺激用戶的興奮點。
穿戴式裝置 下一波企業較勁戰場
隨著體感裝置、語音控制、眼球追蹤、腦波感應等新穎技術的相繼出籠,穿戴式裝置已成為國際大廠下一波較勁的新戰場,包括蘋果、谷歌、宏達電、微軟、三星、索尼等,皆投入相關產品研發。拓墣預測,短期1到3年內,穿戴式產品發展路線可大致區分為二,一是以特定專業領域應用,以生理監測、健康規劃、運動管理等為主;另一則是像索尼和Pebble所推出的智能手表,得透過與手機的聯接,才能進行各種功能,包括簡訊閱讀、來電顯示、音樂播放、觀看社群網站與進行小游戲等,或像谷歌眼鏡般,可進行拍照、錄像、導航等部分功能。雖然這類產品并不具備和智能手機、平板相同的多樣、全面功能,可是透過穿戴式優勢,也能創造便利使用的價值。
拓墣表示,穿戴式裝置雖無法立即取代行動裝置,但可以提供消費者特定領域服務,也可和行動裝置相結合,達到更便利、省能的結果,使兩項產品的結合互蒙其利。雖然目前仍有許多問題待克服,但科技會隨創造更好的人類生活而不斷進步,這些問題都可能因為科技進步而獲得解決。放眼未來,穿戴式裝置的發展是必然的,其產品型態也不會局限于手表或眼鏡,可能是任何個人隨身穿戴的物品,整合各種功能與服務,成為另一個可以取代現在手機、平板的個人智能終端,并融入智能家庭及人們的生活當中。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