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內容摘要】微信“朋友圈”方便溝通聯絡,拉近了朋友之間的感情,但隨著“好友”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雜,“朋友圈”信息泛濫也平添了不少困擾。

那么,“朋友圈”信息泛濫到底有何體現?一些人通過“朋友圈”平臺做生意,這種做法值不值得提倡?朋友變顧客,顧客成朋友,雙重身份轉換之間,“朋友圈”用戶對此怎么看?請關注本期相關報道。
熟人變顧客,成了生意圈
●雖然在“朋友圈”也能看商品買東西,但是由于賣家是朋友,交流會變得格外小心翼翼。
——上海高校教師 李 慧
“朋友圈里有300多人,常發廣告的朋友大約是5個。”在上海某高校任教的李慧撥拉著微信通訊錄粗粗統計,這5人中還有一個是她經常買衣服的一家外貿店老板娘,為了看到新衣服,她主動加了該店的微信。就這為數不多的幾個營銷的朋友賬號,由于更新比較頻繁,李慧常有錯覺:化妝品、衣服、包包……點開朋友圈好像滿屏都是賣東西的。
李慧倒是不太反感:“我有購物需求。但去年第一次通過朋友圈購物就遇到尷尬事。”李慧從一個朋友那兒買了一件襯衫,價格不便宜,結果收到襯衫以后發現跟實物差距不小,“當時第一反應是退貨,可是又猶豫了,朋友剛開始做點小生意,這是不是太不給面子了?”李慧考慮再三,剛想委婉地表示退貨,結果發現朋友不久前更新了一條朋友圈狀態:“什么素質啊,衣服都穿兩天了還要求退貨。”李慧把剛到嘴邊的話又咽回去,打消了退貨念頭,給朋友賬戶打了錢。
“這之后通過朋友圈買東西格外謹慎。”李慧覺得雖然能夠在朋友圈隨時隨地看商品買東西,非常方便,但是由于賣家是朋友,很多針對商品的問詢都會變得小心翼翼。
“用朋友圈做生意一定程度上會微妙影響朋友關系。”廣州的朋友圈賣家劉倩也承認。劉倩在5年前擁有了自己的淘寶網店,后來在自己的微博中也開始發送從日韓代購的商品廣告,從去年開始,她的銷售平臺又多了一個——朋友圈。如今這三個平臺的銷售業績平分秋色,“不同需求的顧客會選擇不同方式購物,以前的客戶現在也會主動要求加入我的朋友圈,可以隨時隨地瀏覽商品信息。當然,有些朋友沒有這種購物需求,也不喜歡看到朋友圈廣告,他們可以屏蔽我的信息。”
與被動遭朋友屏蔽朋友圈信息相比,劉倩更傾向于主動自覺地選擇性發送廣告。“因為是好友圈子,我對大家的喜好基本心中有數,發送廣告會使用朋友圈的分組功能。”劉倩說,她把對廣告感興趣有需求的分在一個組,其他對廣告無需求有抵觸的朋友分在其他組,只對“廣告組”發送廣告。
“希望這樣能夠盡量把對朋友的打擾降到最低吧。”劉倩說,目前她的廣告組中大概有10位經常光顧的朋友顧客。
陌生“朋友”多,信息有水分
●一次不愉快的經歷后,定期“篩查”朋友圈,發現不少已經連名字都記不起來的“朋友”。
——北京街道公務員 杜 先
兩個月前一次“朋友圈”的購物經歷讓北京朝陽區某街道的公務員杜先養成了一個習慣:定時清理微信好友。“把了解很淺、不太聯系甚至已經忘了是誰的賬號都刪掉。”杜先說。因為朋友的推薦,她加了一個微信營銷賬號,正好看到在銷售她經常用的護膚品,價格比商場購買便宜一些,杜先就買了一罐。
出于對朋友推薦的信任,杜先應對方要求先付了款。等商品寄到,她發現商品外包裝一模一樣,但是里面的“內容”有異,護膚品的顏色氣味與她此前用慣的同款產品都不一樣,“很可能是假貨!”
杜先與對方協商要求退貨,甚至愿意承擔寄回的郵費,可對方拒不承認,再三理論,沒想到對方竟然先下手為強,把她“拉黑”了。“這時候我才發現,我既不知道賣家真名,也不知道他的其它聯系方式,不清楚對方底細。”投訴無門的杜先只能吃啞巴虧。
自這次“圈購”行為后,杜先開始審視自己的朋友圈,一個個“篩查”,發現了不少已經淡忘的“朋友”,“有的可能偶然認識通過掃一掃加的,因為微信好友也不是實名,所以時間久了就記不清是誰了,現在覺得這些幾乎陌生的‘朋友’都是安全隱患。”杜先心有余悸。
“純粹使用朋友圈交易,受騙的幾率大概有20%。”浙江舟山的袁怡根據自己在朋友圈銷售一年多的經歷估算。她開過淘寶店,由于是兼職賣家,缺乏精力專門經營網店,于是轉戰耗時耗力都更少的朋友圈。
袁怡說,跟許多做朋友圈生意的伙伴以及顧客有一個共同感受:“朋友圈做生意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一個像支付寶那樣獨立的第三方資金托管平臺。先發貨后收款或者先收貨再付款,對雙方來說都很沒有保障。”
袁怡認為,維持朋友圈的交易天平不傾斜,唯一砝碼只有買賣雙方的誠信度。如果是熟人朋友還好,但如果真的把“朋友圈商務”做大的話,肯定會加入很多陌生的“朋友”,朋友圈已經不是真正的熟人圈子。袁怡的同事通過朋友圈賣童裝,圈內客戶1000多人,月凈利過萬元,“大部分都是從未謀面的顧客,雙方的信任度顯然不足以避免糾紛。”
“當然,很多人只是把朋友圈當成商品展示的一個平臺,他們有淘寶網店,具體支付過程還是通過支付寶來完成。”袁怡說這種交易還比較信得過。
但是不用交開店保證金,沒有第三方支付平臺、做生意門檻較低的朋友圈還是被很多不誠信的人鉆了空子,售賣假貨或者一些品質沒有保障的雜牌。“對陌生營銷賬號要提高警惕,建議單純通過朋友圈買東西的顧客盡量少買護膚品、食品這類一旦假冒偽劣就會造成人身傷害的商品。”袁怡說,為了減少糾紛,她只在朋友圈里賣皮包。
守一份秩序,留一份清靜
●朋友圈看起來很私密,但事實上也是一個公共空間。希望有更規范的監管來維護這個圈子的秩序。
——內蒙古呼和浩特小老板 陳 菡
“作為賣家肯定不希望放棄朋友圈的商機。”內蒙古呼和浩特的小老板陳菡細數朋友圈做生意的便捷之處,首先不用費大量功夫做網店設計,手機拍照隨時隨地可發商品信息。其次,朋友圈中友人是天然的客源,免除了做宣傳攢人氣的費用。此外,由于面向的是朋友,賣家能夠更了解目標客戶的需求。
但陳菡認為,其實想誠信經營的賣家與買家一樣,也希望有更規范的監管來維護這個圈子的秩序。比如也能有一個獨立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沒有支付平臺,沒有規范的退換貨流程,不光買家有風險,賣家也會吃虧。” 北京白領張貝的朋友圈里也有不少貼廣告的朋友,不愛購物的他覺得有點煩:“每次看到一長串廣告圖刷屏,都快速跳過。”因此張貝漸漸不愛看朋友圈了。他說,原本每當朋友圈右上角出現了小圓點,就會馬上點開看看朋友新動態,微信里有好多球迷朋友,大家都會在朋友圈里發布看球心得,吐槽吶喊挺熱鬧,有時也能看看別人轉發的文章。但現在多了許多朋友發布的商品廣告后,張貝覺得看著累:“就像看網頁的時候遇到彈窗廣告一樣,雖然你可以選擇跳過關閉,但每翻一頁它就會跑出來干擾你一下,有一種被強迫觀看的不爽。”
張貝覺得,朋友圈聽起來很私密,但事實上也是一個公共空間。雖然人人都有權發言貼圖,但也應該遵循一些規則,共同維護這個圈子的秩序,也共同維護朋友之間的關系。
“我不反對通過微信做生意,現在朋友圈里也有了購物功能,能不能將個體‘微商’也并入這一專門的商務空間,讓用戶對是否進行微信購物真正擁有自主選擇權,而不是現在這樣被動接受后再去‘消極抵抗’。盡量還朋友圈一個清靜,恢復它交流聯絡感情的原汁原味兒。”張貝建議。他說的“消極抵抗”指的是拉黑朋友圈賬號或是“手動”跳過廣告不看。
“應當設立一定的準入門檻,畢竟商品良莠不齊會打擊朋友圈顧客購物熱情,對所有賣家都有影響。”陳菡希望有一天能名正言順地擁有一家自己的朋友圈“微店”。
網友眼中的“朋友圈”
有網友認為朋友圈是與家人、朋友分享生活的便捷方式。網友“木木子”說:“朋友圈是我了解家人、朋友動態的重要途徑,沒事我就刷刷朋友圈,看看大家最近都發生了什么新鮮事。”網友“林木”:“朋友圈是我和兒子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我能及時得知孩子的最新動態,也能第一時間表達自己的想法。”
也有網友認為朋友圈成了“監控器”。網友“快樂到家”說:“自從父母關注了我的朋友圈,我隨便發個什么東西,他們都要一直問東問西。”
有些網友覺得朋友圈是看新聞的好地方,能讓人“長知識”,還能幫忙拉生意。
網友“淺唱ing”說:“現在我都是在朋友圈里看新聞的,熱點新聞總是有一大批朋友轉發,了解了很多時事。”網友“背后的風景”說:“朋友圈里有很多優秀訂閱號的轉載,對生活很有幫助。”網友“芊芊”說:“朋友圈成了我的免費廣告,現在天氣這么熱,很多人不愿逛街,店里生意也清淡很多。而通過朋友圈的宣傳,店里的衣服賣掉了好幾件。”
但也有網友認為朋友圈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成就了一批“點贊黨”,還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廣告,成了“生意圈”。網友“風信子waiting”說:“朋友圈現在越來越不敢點贊了,經常說一句話或者點一個贊,后面一大堆提醒,感覺有些麻煩。”網友“靜待花開123”:“雖然會看朋友圈。但覺得朋友圈已然變味。不再是朋友生活的動態,而是充斥著各種廣告。不知道哪一天你的好友就成為代購,然后鋪天蓋地的產品圖片在你的朋友圈出現。”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