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近年來國內外紙媒日益衰落,重組、易主、破產事件頻頻發生。日前美國福布斯傳媒宣布出售大部分股權,再次引發業界關注。盡管這表明全球紙媒行業正面臨愈發艱難的經營處境,但并非意味著紙媒未來沒有生存空間。在各類數字化新興媒體日漸盛行的今天,紙媒如果積極主動調整經營思路和模式,同樣可以走出與新興媒體共生發展的道路。

福布斯出售股權 品牌價值看好
出版《福布斯》雜志的美國福布斯傳媒公司7月18日宣布,其大部分股權將被剛成立的香港財團本匯鯨媒體投資公司收購。知情人士透露,此次交易對福布斯傳媒的估價約4 .75億美元。這意味著其旗下的《福布斯》和《福布斯生活》雜志、幾家網站中的大部分股權、forbes.com網站以及新聞刊物和會議等各類業務將直接受到影響。此外,還有36家地方授權版本將受波及,包括中國、越南和俄羅斯版。
福布斯傳媒表示,收購完成后,福布斯家族仍將持有“重要”股權,并繼續積極參與公司事務。本匯鯨媒體投資公司將為福布斯提供資本以及財務和運營方面的專長,并計劃運用其在國際市場中的各項關系,致力于促進福布斯的品牌、戰略、價值和管理,戰略性擴大福布斯傳媒的全球影響力。通過與本匯鯨合作,福布斯傳媒將繼續塑造其廣泛且快速拓展的品牌吸引力。
《福布斯》的歷史可追溯到1917年,上世紀60年代成為主流媒體。該雜志側重描寫企業精英的思維方式,倡導“企業家精神”,憑借獨到視角和強大影響力,被譽為“美國經濟的晴雨表”,一度與《財富》《商業周刊》和《經濟學人》齊名,并稱財經界4大雜志。當前,福布斯商業資訊通過紙媒、數字媒體、電視、會議、調研、社交和移動等渠道,覆蓋全球約7500萬用戶。
這已不是福布斯第一次大量出售股權。早在2006年,私募股權基金高地風投就以2.64億美元收購福布斯45%的股權。但此后,由于互聯網的沖擊導致紙媒開始走下坡路,《福布斯》和其他商業雜志陷入困境,投資縮水嚴重,去年底開始傳出出售股權的風聲。最新收購完成后,高地風投也將完全退出。
目前,Forbes.com在美國的用戶數達2850萬。業內普遍認為,收購方對福布斯傳媒的興趣主要在于其流量巨大、運營成本低廉的網絡平臺以及“福布斯”品牌。本匯鯨方面表示,福布斯傳媒的未來計劃將包含互聯網和社交網絡擴展項目。
在當前全球紙媒面臨艱難轉型的大勢下,作為美國紙媒巨頭之一的福布斯未來發展之路受到關注。《財經》雜志執行主編何剛表示,《福布斯》的核心一個是財富榜,一個是對創業和創新的關注。在新媒體沖擊下,《福布斯》整體發展前景并不被看好,但其品牌價值,尤其是富豪排行榜、奢侈品等領域的作用還是巨大的。
全球紙媒遭困境 內外挑戰并存
近些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互聯網新興媒體給傳媒業帶來顛覆性變革。作為信息革命的引領者,美國紙媒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因財政困難易手或倒閉的美國紙媒不在少數:《華爾街日報》被收購,《讀者文摘》破產,《新聞周刊》2013年停止印刷一年,《華盛頓郵報》也被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收購,不斷改革轉型的《紐約時報》可謂碩果僅存。
不只美國,全球紙媒行業都面臨“日子不好過”的窘境。《德國金融時報》《法蘭克福評論報》《紐倫堡晚報》等德國紙媒巨頭同樣因為經營困境遭遇倒閉噩運。在國內,隨著紙媒持續衰落,解放日報報業集團與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合并以應對挑戰。
從外部因素來看,互聯網時代催生的各種新興媒體形式給紙媒造成大的沖擊。互聯網幾乎可以免費使用紙媒投入很大成本獲得的新聞,加上層出不窮花樣百出的新聞App,紙媒面臨愈發艱難的生存處境。
福布斯傳媒董事長兼《福布斯》英文版主編史蒂夫?福布斯在一份名為《福布斯邁入全新發展時期》的聲明中說,互聯網已徹底顛覆大眾傳媒行業的運營模式,“這種變遷一直令一些老牌公司無比痛苦,互聯網造成的創造性破壞才剛剛開始。”
有人曾將紙媒業的窘境歸咎于金融危機。由于美國媒體出版業秉承市場化運作,每家報紙的背后都有大財團的資助。當美國經濟和金融業在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機中遭受重挫,也必將波及其他產業。2009年以來,《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芝加哥太陽時報》等6家主流報紙出版公司申請破產保護。
但更多的業內觀點認為,傳統出版業是遭遇了網絡閱讀時代的狙擊,才導致傳統閱讀走到末路。隨著人們的閱讀習慣轉向個人電腦和移動終端,傳統紙媒的讀者忠誠度被進一步削弱。據聯合國統計,現代人網絡閱讀的比例已經超過70%,習慣紙質閱讀的比例不過20%,還有10%是跨界于紙質和網絡閱讀之間。不僅是福布斯,曾經擁有全球最大銷量的《讀者文摘》已兩度申請破產保護,引發人們對讀者忠誠度的思考和熱議。
回溯歷史,傳統出版業在過去數十年間已遭遇多輪挑戰。第一次沖擊是收音機時代,無線電波的有聲傳播使讀者成為“聽眾”;第二次沖擊是電視時代,聲像互動的鮮活使讀者成為“觀眾”;第三次是互聯網時代,網絡空間使紙質文檔明顯滯后,年輕人開始疏離紙張閱讀,在網絡和智能手機終端上迅速瀏覽全球資訊。
從內部因素來看,長期以來“發行加廣告收入”的單一盈利模式,使紙媒在面對互聯網競爭時幾乎沒有招架之力,因為互聯網獲取用戶的規模遠遠超過紙媒,而這正是大眾廣告的價值基礎。面對海量紛繁的信息,加上廣告客戶的壓力,不少紙媒內容同質化、缺乏創新和報道深度,以及明確的目標定位,也使“以內容取勝”的紙媒法寶成為空談。
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今免費閱讀盛行的時代,缺乏版權保護意識也導致大量紙媒原創內容在網絡上被隨意傳播、復制,紙媒的智慧結晶未能得以有效體現,也進一步壓縮了紙媒生存空間。
紙媒數字化生存 內容渠道兼重
在紙媒日漸衰落的今天,“紙媒將死”的聲音不絕于耳。但筆者認為,如果紙媒能夠面對傳媒業新形勢主動調整思路、順應趨勢積極創新轉型,仍有望走出一條與新興媒體共生的數字化道路。美國《新聞周刊》停止印刷一年后決定重新發行印刷版,也恰恰說明紙媒未來不是夢。
福布斯中文版副主編尹生認為,互聯網出現后紙媒開始走下坡路,但如果僅僅因此就認為互聯網殺死了紙媒,這個結論未免太廉價了。
一方面,紙媒要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在內容創新、報道品質提升、專業和深度方面苦練內功,提高品牌意識,這是提升紙媒可持續競爭力的根本所在。資深中國媒體人仲偉志說,無論使用什么介質,這個世界仍然需要高品質的媒體,需要它們提供準確、平衡、高成本的報道和先進的思想觀念。
調查顯示,受訪者選擇傳統報紙的3個主要原因是深度報道、可快速閱讀和易讀。紙媒報道內容的進一步細分化,將有利于其進行更準確的目標定位,穩定讀者群。對紙媒未來抱樂觀態度的業內人士表示,眼下數字媒體帶來的沖擊將進一步促進紙媒間內容的分化,“對紙媒的內容要求更高”,紙媒的轉型可以將壽命“無限延期”。
有分析指出,紙媒的一個發展方向是回歸媒體誕生的初衷,即服務政黨政治或商業巨頭,正如上海報業的合并,以及黨報輿情市場的迅速發展壯大;另一個方向即面向自己的受眾,通過提供服務增值實現自身價值,如廣州日報以及南都為代表的媒體,進行社區報的大膽嘗試,探索鎖定特定區域的有效覆蓋群體,通過包括客戶價值最大限度挖掘,實現媒體價值的增值。
另一方面,紙媒必須創新經營思維,積極主動順應網絡時代,進行多媒介融合的探索,對新聞生產流程進行再造,使新興媒體“為我所用”,以“平臺化”的理念去發展紙媒,實現經營模式的多元化。當年《讀者文摘》首席執行官瑪麗?伯納在破產申請中提到,“在現在這個時候運作媒體,如果不懂得去開拓利用新興得勢的各種平臺,注定只有死路一條。”
面對日益多元化的用戶需求,紙媒應當構建統一的新聞信息數字化處理平臺,將優勢內容資源整合,將原來僅供紙媒的新聞內容編排延伸為多種傳播形態的產品類型,利用多種先進的信息傳播技術,與新興媒體互動整合,使紙媒傳播效應和影響力最大化。
紙媒還可以創新面對用戶的方式。比如,借用近些年新出現的垂直媒體模式,首先構建用戶關系,然后根據用戶需求重組內容生產。這能夠改變紙媒過去帶有強制性的訂閱服務方式,更加注重產品針對性和個性化。
瑞典公司MegaNews去年已開始進行這方面的嘗試,在街頭放置報刊自動售賣機,通過網絡連接報紙與雜志電子版內容,用戶可以在售賣機屏幕上瀏覽報刊內容摘要,然后通過觸摸屏選擇他們喜愛的報刊內容,使用信用卡在觸摸屏邊上的刷卡機進行支付后,其選擇的報刊內容會被打印出來。這種更環保高效的報刊“生產”方式或將開啟紙媒定制經營的新模式。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